文丨2號探秘人
編輯丨2號探秘人
在工業生產標準化的今天,演藝圈的“標準化”也越來越明顯。
最早,我們演藝圈是按照德藝雙馨的標準選演員,這些演員都是票房的保障,所以那時出現了陳道明、劉德華這樣實力派的演員。
現在,卻變成了“唯人氣論”,不管演技如何,只要你有名氣,就會有劇本源源不斷地找上門。
這也就導致了,一些空有演技,卻不為人知的實力派演員,苦苦尋覓也等不到一個好的機會。
而這些現象,就造成了演藝圈中明顯的“固化”。
一、“頭部”演員定型、“腰部”演員無戲可拍
大家都知道,雷佳音最近這幾年的風頭很盛,接戲接到手軟。
而他的演技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在《人世間》中,他和周秉義吵架時,歇斯底里地連續兩句“事實就該說嗎”,像極了我們生活中,氣到極致就只會重複一句話的樣子。
這種細節的把控,很容易讓觀眾入戲。
就是這樣演技細膩有看頭的雷佳音,在剛畢業時,居然有好長時間都接不到戲。
即便後來有戲拍,也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以至於我們基本沒聽過他的名字。
直到2017年,《白鹿原》《我的前半生》接連上映,我們才發現了這個“寶藏演員”。
和雷佳音拿著相同劇本的,還有“老戲骨”張嘉譯。
同樣的科班出身,同樣地畢業即失業,苦苦掙扎十年之久。
直至2009年的一部《蝸居》,才被人們熟知。
尤其是他因病而導致的走路習慣,成為了他的一個標誌,至今都還有人在模仿。
在出名後,他才有機會,在劇中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
直到後來,哪怕他不化妝,只要出現在熒幕上,大家總能從他身上,找到生活中的影子。
由此可見,即便是一個好演員,想要出頭也是“難上加難”。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不知道還有多少“戲骨”,在等待著一個不確定的機會。
他們有可能一朝被發現,從此躋身“頭部”,再也不用為沒戲拍發愁。
而更大的可能,則是熱愛的火焰被磨滅,最終悄然退場。
二、演員身份固化
由此可見,不知何時起,演藝圈中,已經開始出現“演員固化”的現象。
“頭部演員”就那麼幾個,當大家打開電視,看到的永遠都是那幾個人。
1、主角永遠是主角
就拿雷佳音這個例子,在他成功躋身“頭部”之後,找上他的基本就都是主角。
戲骨圈子裡是這樣,流量圈子裡也是這樣。
前段時間,郭曉婷在兩部劇中的配角都特別出彩。
《與君初相識》中,她飾演的“瘋批美人”順德仙姬,將人物擰巴的性格,詮釋得淋漓盡致,在網上掀起一陣討論熱潮,風頭一度蓋過主角。
《蒼蘭訣》中,她飾演的“赤地女子”,堅強又隱忍,為了大義,兩次犧牲自己。
從一定程度上說,《蒼蘭訣》中,郭曉婷的演技是超越主角的。
然而在採訪中,她面對大家的誇讚,只是無奈地笑答:演技好有什麼用?
和她同階段的演員,有資源的早已成功躋身一線,成為霸屏女主。
假如現在有一個古偶劇本,根本不用想,女主不是楊紫就是熱巴,往下有趙露思和鞠婧禕,往上有趙麗穎(已轉型)、楊冪。
這些“頭部”演員整年忙到“像陀螺”,而“腰部”演員,還要擔心是否“吃了上頓沒下頓”。
2、配角永遠是配角
而配角,就好似命運被提前寫好一般,不管演技再好,沒有“主角相”,就始終是配角。
演員劉琳的演技,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早年在《父母愛情》中,將囉嗦樸實的農村婦女江德華,演得出神入化,就連導演孔笙都忍不住誇讚。
之後,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知否》中,頗具喜劇色彩的“大娘子”。
身為大家閨秀,卻絲毫沒有大家閨秀的樣子,做事衝動、易怒,動不動就“花式懟人”。
這本該是讓人不喜的角色,卻讓她演繹得呆萌可愛。
在2020年時,劉琳又出演了《隱秘的角落》中,那個控制欲極強,甚至有些偏執的媽媽“周春紅”。
其後,她就成了“媽媽專業戶”,在《喬家的兒女》《覺醒年代》《中國醫生》《天才基本法》等劇中,都無一例外飾演媽媽。
而這些母親,要么就是囉嗦不停,要么就是偏執、控制欲強,要么就是“怨氣沖天”。
時間久了,即便是“演技派”,觀眾也看膩了。
角色同質化不說,空有演技,卻沒有成為主角的機會。
好在最近播出的《愛的二八定律》中,劉琳終於不再飾演母親,轉身成為一位名利場上的女強人。
在一些演技的細節處理上,她比主角楊冪更出彩。
但,即便劉琳部部演技精湛,卻仍是配角。
同拿配角“劇本”的,還有演員王驍。
還記得《三生三世》中,“搞笑擔當”司命星君嗎?
王驍將這個“工具人”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充滿活力,雖然是個配角,卻被他演出滿分的效果。
《流金歲月》中,他是精明帥氣的房產銷售楊柯,被觀眾親切稱為“最想得到的好上司”。
《巡迴檢查組》中,他是忍辱負重、悲慘的沈廣順。
然而演技備受好評的王驍,至今都沒有一部,能讓他走紅的“主角戲”。
更甚至,他和劉琳一樣,出演了許多“底層小人物”的角色,這些角色,或多或少,都有那種插科打諢的感覺。
除了他們之外,還有田雨、丁勇岱、杜源等等。
我們總能在不同的劇中,發現他們的身影,即便是戲份不多的配角,也總是能演繹得出彩。
而對於整個劇來說,用他們基本不會有錯處,甚至有很多時候,他們的氣場都能蓋過主角。
但可惜的是,他們在劇中永遠都是配角。
3、角色同質化
如果打個比喻的話,從前的演藝圈,就像是一個“小作坊”,雖然有些時候,會出現粗製濫造的情況,但也能塑造出更多可能。
而現在,演藝圈更像是一個成熟的“標準化工廠”,演員們被打上各種標籤,需要的時候,就翻找出來,組合打磨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就像初見驚艷,再見乏味的靳東。
在《偽裝者》的時候,幾乎完美的人設,加上他出彩的演繹,讓人一眼記住了這個“幹部風”演員。
但是,在後續的資源中,靳東清一色的精英人設。
每次在電視中見到他,都是西裝革履地形象,不是穿梭在各種高檔辦公樓,就是端坐車中,在去辦事的路上。
角色、造型雷同到,根本分不清在哪部劇中,觀眾不僅產生審美疲勞,還極易“串戲”。
作為演員,也非常容易在“千篇一律”的角色中,不自覺地陷入“演技套路化”中,發揮穩定的同時,也不會過於出彩。
同樣陷入這樣尷尬境地的,還有女演員袁泉。
從《我的前半生》開始,她就一直陷入“女精英”的設定裡。
《中國機長》《相逢時節》《玫瑰之戰》,這些劇中的角色雖有細小差異,但說到底,還是“美強慘”的雷同人設。
那一頭短髮,那堅毅又隱忍的眼神,幾乎成了她的標配。
而這些並不能全怪這些演員,畢竟很多時候,事情並不會按他們的想法發展。
就這樣,他們身上被打上標籤,放入“倉庫”,有需要的時候,就拿出來頂上,同理,配角也是。
這樣“標準化”生產出來的劇,大大減少了出錯的概率。
但他們或許忘了,觀眾是會疲勞的。
三、角色固化的背後,更糟糕的事正在發生
演員被“固化”設定後,哪怕演技再好,也很難在有限的“圈子”中突圍。
失去良性競爭之下,久而久之,他們也只習慣於自己的“舒適圈”。
以至於成為被大家吐槽“不思進取”的演員。
就例如那些流量演員們,在偶像劇和古偶劇中,一些人成為了各種“專業戶”。
虐劇古偶的主演標配:楊紫、成毅。
古偶甜妹主演:趙露思、鞠婧禕、虞書欣。
古偶將軍男主:任嘉倫、吳磊。
還有很多,我們眼熟卻叫不上名來的配角們。
而在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很多,演技方面的爭議,常常被吐槽。
事實上,即便他們被罵得很慘,在演技上仍然是“原地踏步”。
這原因無外乎兩個:
1、常年劇組無縫對接,根本沒有休息時間,更別說磨煉演技。
2、哪怕他們演技差,只要穩住自己的粉絲,把自己的位置穩住,就不擔心沒戲拍。
而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拍戲的目的,本就不是因為熱愛:
趁著自己還有流量、有知名度時,瘋狂接戲,爭取利益最大化。
四、一些對演戲真正熱愛的人,卻慘遭拋棄
除他們外,還有一些演員,不甘被“固化”,想要突破自己的標籤時,卻失去了原本的地位。
就像我們都熟知的“戲骨”李幼斌,在《亮劍》之前,他的角色還比較多元化。
而在《亮劍》之後,大量的軍旅題材找上門,意識到自己表演技巧逐漸“固化”的李幼斌,決心轉型。
然而拍了很多年代劇之後,卻沒再濺起大的水花。
有同樣經歷的,還有《人民的名義》中的吳剛。
而他們的“落寞”,是娛樂圈的“悲哀”。
結語
總體來說,演員被“固化”,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
而越是作為“挑大樑”的主演,在表演上的探索空間就越小,甚至不如配角。
為了保證“收視”,劇組更喜歡選擇這些“安全”的演員。
這些“標準化”的問題,已經成為演藝圈的一塊“頑疾”,而這個“頑疾”的整治,已經刻不容緩。
對此,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