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小鴨。(圖/記者林育綾攝)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相隔十多年,2024 年高雄再度迎接黃色小鴨的到來!牠的超萌魅力,吸引超過 600 萬參觀人次,您也是其中一位小鴨粉嗎?提到黃色小鴨,相信關心環境議題的您,可能會想起 1992 年成千上萬隻黃色小鴨漂流全球的污染事件。
一樁海上意外,開啟黃色小鴨的全球漂流之旅
1992 年,一艘從香港前往美國華盛頓州的貨櫃船,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附近遭遇強烈的暴風雨。其中一只裝滿 28,000 個黃色小鴨和其他泡澡玩具的貨櫃,連同其他 11 個貨櫃鬆脫掉入海裡。本該在家庭澡缸裡陪著孩子們的黃色小鴨,頓時成了加入玩具艦隊的「旅行小鴨」,展開全球海洋冒險記。
可愛又療癒的黃色小鴨,在海面上順著洋流載浮載沉,散落在海洋各角,從北極白令海峽、南美洲、東南亞的印尼,到南半球澳洲等。長年風吹日曬,滔滔海水不斷地侵蝕下,黃色小鴨未長成大鴨,只褪成白色小鴨。漂流 16 年後,在英國海岸上竟還可見到部分小鴨蹤跡。根據科學家估計,小鴨的「海洋壯遊」最長可達 6 萬公裏,等同環繞地球一圈半。
其實「旅行小鴨」並非首例。早在 1990 年,5 個載滿 80,000 雙 Nike 運動鞋的貨櫃箱因暴風雨的襲擊翻覆,在太平洋流離失所,當時美國還發起找鞋配對活動。1994 年,更有 34,000 件曲棍球具和護具從貨輪落海。
這些誤入海洋的貨物、陸地上未回收好的垃圾、漁船拋棄在海裡的「幽靈漁網」(ghost net)等,與流浪的黃色小鴨有相同命運,既不會在海裡消失,也不被海洋分解,要不沉到海底、漂浮在海面上,或隨洋流漂流,成為各國海岸清都清不完的洋垃圾。
回顧 2013 年,黃色大鴨也曾造訪過高雄。雖然荷蘭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聲稱他的靈感並非來自 1992 年的落難小鴨,但這個在海上執展出的藝術品,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那群發生「船難」的黃色小鴨泡澡玩具。而且,自 2007 年黃色小鴨首次亮相並展開巡迴世界展覽時,海洋垃圾問題就已開始引發公眾關注。
正是因為海洋垃圾問題引發關注,2017 年至今,全臺興起淨灘風潮。海灘上的吸管、寶特瓶、瓶蓋、塑膠袋、漁網等琳瑯滿目的垃圾,一一被撿拾起來。
累積多年的海洋垃圾問題,也隨著環保署宣布減塑時程逐漸浮上檯面,成為矚目焦點。
然而,全民淨灘,真能根絕問題嗎?當然不能。
綠色和平啟動臺灣首次環島海岸垃圾大調查
清掃淨灘確實重要,但源源不絕的塑膠垃圾,就像壞掉的水龍頭持續流入河川、海洋。綠色和平在 2018 年透過調查,掌握全臺海岸的垃圾量,進一步推動政府從源頭阻斷垃圾。
「環流」與「垃圾帶」
受到地球自轉的科氏力影響,全球的洋流形成五大環流(gyre)系統。可以把環流想像是洗衣機裡的渦流,不斷把周遭漂流的垃圾拉進來,就成了海洋垃圾區塊。
目前,地表最大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位於夏威夷和美國加州之間,早在 20 多年前,就由摩爾船長(Captain Charles Moore)首先發表,啟發了無數科學家和研究單位接連投入研究。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尚有位於日本外海的「西垃圾帶」(Western Garbage Patch),與之遙遙相對。
海洋塑膠垃圾從何而來?
海洋垃圾,就是「海洋廢棄物」,簡稱「海廢」(marine debris)。包羅萬象的海洋垃圾品項中,以「塑膠」為最大宗,平實地反映了現代的生活習慣。
二次大戰期間,由於天然橡膠資源大量短缺,短時間內亟須開發可替代的資源,合成替代品相應而生。塑膠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數量加速成長,全球製造總量從 1950 年的 150 萬噸,半個多世紀後成長了 223 倍,甚至在 2016 年,來到全球一年製造 3.35 億噸的總量。
▲海洋垃圾,就是「海洋廢棄物」,簡稱「海廢」。(圖/取自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塑膠由石油提煉製造而來,並不為環境相容,未回收再生的在垃圾掩埋場靜待千年分解,或流入自然環境,如陸地、河川、湖泊、海洋中。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發表的報告《新塑膠經濟:反思塑膠未來》(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Rethinking The Future Of Plastics),全世界的塑膠垃圾只有 5% 有效地被回收再利用,40% 被掩埋,三分之一不幸流落到我們的自然生態中。
臺灣人自詡有高達九成七的寶特瓶回收率,卻忽略了剩下的 3%,仍等同一年有近 2 億個寶特瓶未被回收。根據同報告在 2015 年的研究估計,海洋裡有 1.5 億噸塑膠垃圾,每年最多有 1,270 噸塑膠進入海洋,到 2050 年,99% 的海鳥都會喫到塑膠。
淨灘僅是末端手段,無法根絕污染源
10 多年前,臺灣的環保團體開始發起淨灘。10 年後,愈來愈多人投入愈來愈多的淨灘場次,甚至連政府都發起全國揪團,來認養淨灘,但卻令人詫異地發現,沙灘上的垃圾「不減反增」。
臺灣四面環海,受到洋流和季風的影響,在夏天,容易收到黑潮從東南亞帶上來的大量海廢,冬天,在東北季風的強力吹送下,經常又有北面漂來的垃圾,造成部分海灘可能「早上淨完,下午又髒」,或是淨灘完的海岸僅能維持一週,便又恢復原狀。
「隨著東南亞和中國對塑膠製品,尤其是拋棄式塑膠製品需求的增加,這個問題其實越來越嚴重。當他們製造的塑膠垃圾越來越多,這個情況就會反映在海岸的廢棄物上面。淨灘是一個末端手段,它當然可以解決一部分的海廢問題。當這些海岸廢棄物累積在沙灘上,我們不清也不行,因為它就是會對環境、生態、生物造成影響。」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說。
清掃淨灘很重要,但源源不絕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就像壞掉沒有辦法關的水龍頭,大家只忙著拖地,可是卻還沒有人去把壞掉的水龍頭修好,也就是「源頭減量」的概念。
「沒有人敢肯定說,淨灘真的有幫助海邊變得乾淨,垃圾問題有改善。」多年來,荒野保護協會致力於維護臺灣的生態環境,長期關注海廢議題的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坦然地說到。
「過去海廢是一個環境整潔的問題,就像家裡垃圾桶滿出來,家裡髒了,要整潔打掃一下。可是當我們發現問題越來越嚴重,一支吸管就會害死一隻海洋生物、一個塑膠袋就可以害死一隻鯨魚時,它其實就變成污染了。當它是污染時,可能清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源頭管制』,用污染治理的角度,去看海洋廢棄物的問題。」胡介申解釋。
海廢撿不盡,季風吹又生。所謂的「源頭管制」,又是什麼?
淨灘前先「快篩」,調查污染源「對症下藥」
集結眾人的力量發起淨灘,一一清掃海灘上的垃圾、分類和計算所有垃圾種類和數量,是大眾最容易參與的海洋垃圾調查方法。
目前臺灣常用的「國際淨灘行動 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於 1986 年由美國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所創辦,旨在鼓勵清除堆積在海灘上的垃圾,找出廢棄物真正的來源。
但每次的 ICC 淨灘行動,需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計算效果固然精確,卻僅限於少數國內定期、定點、固定範圍的沙灘,對於全臺灣海岸上累積了多少海洋垃圾,仍無從得知。
▲集結眾人的力量發起淨灘,一一清掃海灘上的垃圾、分類和計算所有垃圾種類和數量。(圖/取自Greenpeace 綠色和平)
「沒有辦法量化這個問題,其實,就沒有辦法管理它。」
顏寧談到發起臺灣首次海岸垃圾「快篩」調查的最主要原因:「透過量化海洋垃圾,希望可以找出它的根源,對症下藥,並做出有效的政策。藉由『快篩』調查,可以協助我們理解,臺灣本島海岸上到底有多少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最多累積在哪裡、有哪些廢棄物種類。要解決海洋垃圾問題,除了清理,還要從源頭就來制定計畫,要如何減少這些廢棄物從陸地流到海洋、預防垃圾在處理過程中溢出,減緩這些塑膠廢棄物在海岸上,對於生態和生物的影響。」
快篩,是一個以肉眼判定海岸上有多少廢棄物的調查方法。受過訓練的調查員在短時間內走遍全臺海岸,在現場實際觀測,大量收集海岸資訊,如海灘地質、海濱型態、海岸形狀、垃圾類型、垃圾量,以及確認垃圾車能否到達海灘等,作為調查海岸垃圾的分析資訊。
「比對起其他污染,如空氣污染、水污染,我們有很多環境監測的工作在進行,有長期的調查和很多偵測的儀器擺在全臺灣各地,不停地收集數據。可是這麼多的海洋廢棄物、塑膠垃圾存在於我們的海岸上,卻還沒有一個很有效、有系統性的方法,去收集這些污染物質數據,來作為一個政策或是未來有效管理的依據。」胡介申說。
「和公部門開會時發現,過去大部分就是努力地在淨灘、清掃、辦很多活動,可是如何讓經費、預算或是人力,包括志工的資源投放地更有效率?過去並沒有思考。而這卻是『污染治理』的關鍵,也就是要把對的人、對的錢放在值得的地方。綠色和平、荒野,還有更多長時間關注海洋垃圾污染問題的公民團體,想要跨出第一步,從過去的淨灘、計算廢棄物的方式,朝向全臺灣、大範圍、快速完成的快篩。」胡介申總結道。
2018年 7 月,綠色和平和荒野保護協會邀請七個在地對臺灣海洋垃圾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公民組織或個人,組成五組快篩大隊,耗時兩年正式完成了臺灣首次環島海岸垃圾快篩調查:
.廢棄物總重量:646 公噸
.廢棄物總體積:12,272,000 公升的廢棄物
.廢棄物總袋數:158,300袋(以 90 公升大垃圾袋換算)
.廢棄物平均袋數:每 100 公尺上約有 13 袋黑色大垃圾袋 (約 53 公斤)
.最髒縣市:新北(東北角)、彰化、嘉義
.垃圾體積前三名:塑膠瓶罐、發泡塑膠、廢棄漁具
.調查數據顯示:56% 海廢集中在 10% 海岸線上
▲相挺《全球塑膠公約》,您可以為塑膠污染畫下句點。(圖/取自Greenpeace 綠色和平)
相挺《全球塑膠公約》,您可以為塑膠污染畫下句點
全球政治領袖、企業代表已意識到塑膠污染的嚴重性,同意在 2024 年前,透過 5 次的談判會議制定《全球塑膠公約》,然而,在 2023 年的 3 次談判會議中,公約內容未有進展。
綠色和平代表團將積極在僅存的 2 次談判會議中,推動政府與企業代表同意,全球塑膠公約內容需朝向「塑膠產量減少 75%」 的目標制定。從源頭踩剎車,才能更有效率地阻止塑膠污染持續擴大!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標題:黃色小鴨的全球漂流之旅 綠色和平:海洋垃圾抗塑大作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