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在日記裡坦言:重慶談判放走毛澤東,全是因為這兩點!

毛澤東在重慶待了43天后,安然無恙地飛回了延安。蔣介石眼睜睜看著自己最大的“心腹大患”就這麼走了。事後,他對著副官長嘆一聲:“你說我這是不是放虎歸山了?”

這句感慨背後,藏著多少不甘和後怕。很多人都想不通,以老蔣那“攘外必先安內”的性子,手上握著幾百萬軍隊,怎麼就把到了嘴邊的“肥肉”給放了?是真的有了和平的誠意?還是另有隱情?

其實,答案蔣介石自己在日記裡寫得明明白白。他動了殺心,不止一次,甚至連關押毛澤東的地點都選好了。可最終,他還是沒敢動手。他在日記裡坦言,之所以放走毛澤東,全是因為兩點,而且這兩點,都屬於“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簡單說,不是他不想幹,是他真的干不了。

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手握王牌的蔣介石,最後只能認慫?這盤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和驚險。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蔣介石的心思立馬就活泛了。他知道,真正的對手要登場了。於是,他導演了一出大戲。[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蔣介石的心思立馬就活泛了。他知道,真正的對手要登場了。於是,他導演了一出大戲。

從8月14號到23號,短短十天,他連著給延安發了三封電報,措辭一封比一封“懇切”,邀請毛澤東來重慶“共商國是”。這表面上是和平的橄欖枝,實際上呢?是一環套一環的政治陽謀。

老蔣心裡的小算盤打得劈啪響。他篤定毛澤東不敢來。你想啊,重慶是他的地盤,軍警特務遍地都是,這不就是龍潭虎穴嗎?只要毛澤東不來,他立馬就能發動輿論,把“破壞和平、蓄意內戰”的黑鍋穩穩地扣在共產黨頭上,政治上就佔了先機。

如果,萬一,毛澤東真的來了呢?那更好辦,直接在談判桌上逼宮,讓你交出軍隊和解放區,不交?那你人就在我手裡,休想輕易離開。他甚至已經密令戴笠做好了兩手準備。

可讓整個國民黨高層大跌眼鏡的是,毛澤東的回電乾脆利落:“即刻啟程。

[1945年8月28日,當毛澤東乘坐的飛機降落在重慶九龍坡機場時,蔣介石在日記裡又驚又怒地寫下五個字:“彼竟真敢來!”[1945年8月28日,當毛澤東乘坐的飛機降落在重慶九龍坡機場時,蔣介石在日記裡又驚又怒地寫下五個字:“彼竟真敢來!”這五個字,把他內心的震驚和失算暴露無遺。他輸了第一招。

毛澤東的到來,讓蔣介石精心佈置的棋局,第一步就走亂了。他不僅來了,還帶來了美國大使赫爾利做“擔保人”,一出機艙,面對中外記者的閃光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和平宣言,瞬間就把自己擺在了為國為民奔走和平的道德高地上。

蔣介石把毛澤東安排在自己的官邸林園,臥室就在自己隔壁,一牆之隔。這是信任嗎?當然不是。這是監視,是威懾,是無聲的警告:“你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談判開始了,桌面上大家客客氣氣,桌子底下全是刀光劍影。蔣介石壓根就沒想談成,他的真實目的,是利用談判拖延時間,好讓他遠在西南、華南的精銳部隊,能搶在共產黨前面接收華北、東北這些戰略要地。

然而,毛澤東在重慶的一系列動作,卻讓蔣介石越來越坐不住了。他不僅在談判桌上寸步不讓,堅持“解放區的民主政權”和“人民的武裝”一個都不能少,還在會外廣泛接觸各民主黨派領袖、社會賢達,甚至連國民黨內部的一些元老,都對他贊不絕口。

漸漸地,蔣介石發現,自己非但沒能困住毛澤東,反而讓自己陷入了政治上的被動。輿論的天平,正在悄悄地向共產黨傾斜。

真正讓蔣介石徹底動了殺機的,是他最信任的“文膽”陳布雷的一句話。有一天,陳布雷私下里對蔣介石感慨,說毛先生的胸襟和口才,實在是讓人佩服。

這句話,像一根針,狠狠刺痛了蔣介石。連自己的心腹都這樣,那其他人呢?9月17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了殺氣騰騰的一句話:“廝竟猖獗至此!當拘捕審判!”

“廝”這個字,充滿了極度的輕蔑和憎恨。那一刻,他真的下定決心要動手了。

很快,軍統的特務們開始秘密羅列“中共十大罪狀”,準備給抓捕行動提供“法律依據”。關押毛澤東的地點也選好了,就是後來關押過無數革命志士的渣滓洞。重慶城裡,一時間殺機四伏,毛澤東和代表團駐地周圍的特務,明顯增多了。

可以說,當時的毛澤東,一隻腳已經踏在了鬼門關的門檻上。只要蔣介石一聲令下,歷史就可能被改寫。

然而,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兩封來自不同方向的“急報”,像兩盆冰水,從頭到腳澆在了蔣介石的頭上,讓他瞬間冷靜了下來。也正是這兩件事,成了他最終不敢動手的根本原因。

第一件事,來自中國東北,更準確地說,來自蘇聯。

當時,抗日戰爭雖然結束了,但出兵東北的六十多萬蘇聯紅軍,還沒走呢。他們牢牢控制著東北的各大城市、鐵路樞紐和重工業基地。東北,當時可是中國的命根子。

斯大林對中國的局勢洞若觀火。他當然不希望看到中國的共產黨被消滅。就在蔣介石殺心最重的時候,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不經意間給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宋子文遞了一句話,這句話的分量,重於千鈞。

大意是說:“毛先生是中國人民的領袖,他要是在重慶出了什麼意外,我們蘇聯爲了維護東北的秩序,可能就暫時不走了,得代為管理一下。

這是什麼?這是赤裸裸的威脅!

宋子文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把這個消息報告給蔣介石。蔣介石聽完,後背也是一陣發涼。他太清楚這句話的含義了。如果他真的扣押或者殺害了毛澤東,蘇聯就有了最完美的藉口,光明正大地佔據東北。到時候,他蔣介石就是丟掉了半壁江山的民族罪人。

他在日記裡痛苦地盤算著這筆賬:“若扣毛,蘇聯必佔東北,共軍必全力反撲,國內局勢將不可收拾。”這個險,他冒不起。一個毛澤東,跟整個東北的工業基地比起來,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的。

這第一點,是地緣政治的掣肘。強大的外部壓力,讓他這只准備撲食的猛虎,不得不收回了爪子。

如果說蘇聯的警告是遠憂,那麼第二件事,就是近在眼前的重擊。這件事,就是著名的上黨戰役

就在毛澤東和蔣介石在重慶的客廳裡喝茶聊天、唇槍舌劍的時候,千里之外的山西戰場,炮火連天。

原來,蔣介石一面搞“和平談判”,一面卻密令山西的閻錫山,出動3.5万精銳部隊,氣勢洶洶地撲向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解放區。他的算盤是,在談判桌上拖住你,在戰場上一舉吃掉你一塊肥肉,造成既成事實,讓你在談判桌上沒有籌碼。

但他低估了共產黨的軍事決心和指揮藝術。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毛澤東在離開延安前,曾給劉鄧下達過一道堪稱神來之筆的密令:“你們在山西打得越好,消滅的敵人越多,我在重慶就越安全,談判就越有力量。

這真是一場石破天驚的“隔空指揮”。

結果呢?從9月10日打到10月12日,劉鄧大軍不僅頂住了閻錫山軍隊的進攻,還布下口袋陣,將這3.5萬敵人一口吞下,全殲!連閻錫山的第19軍軍長史澤波在內的一大票高級將領,都成了俘虜。

這份戰報,像一顆重磅炸彈,在國民黨高層炸開了鍋。蔣介石原以為,共產黨的軍隊不過是些游擊隊水平,裝備差,不成體系,一打就散。可上黨戰役的結果,血淋淋地告訴他:他錯了,錯得離譜。

他猛然意識到,共產黨已經擁有了120萬正規軍和超過200萬的民兵,而且這支軍隊,指揮靈活,戰鬥意志極其頑強,完全有能力和他的中央軍打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他再次翻開地圖,審視自己的兵力部署,結論讓他心驚肉跳。當時,他的大部分精銳主力還在大西南接收日軍投降,要調到內戰前線,最快也要三四個月。而全國的鐵路,十之七八都被破壞了,運輸極其困難。

蔣介石在日記裡悲觀地承認:“我軍主力尚在西南,鐵路毀損嚴重,轉運需三月。此時與共軍全面開戰,勝算僅三成。

三成勝算,這還可能是樂觀的估計。為了抓一個毛澤東,去賭一場只有三成勝算的國運之戰,這個賭徒,猶豫了。他賭不起了。

就這樣,一北一南,一外一內,兩個沉重的砝碼,壓在了蔣介石的心頭。一個是蘇聯的戰略威懾,一個是上黨戰役的軍事慘敗。這兩件事,徹底打消了他動手的念頭。

他終於明白,毛澤東敢來重慶,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背後有著強大的政治、軍事和國際力量的支撐。他想靠扣押人質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太天真了。

想通了這一點,蔣介石的態度立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他不再咆哮,不再威脅,開始真心實意地和談,希望能盡快達成一個協議,好讓毛澤東趕緊走。

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第二天,毛澤東就要返回延安了。臨行前,蔣介石還假惺惺地搞了個授勳儀式,給毛澤東頒發了一枚“抗戰勝利紀念章”。

毛主席接過勳章,幽默地說:“這勳章怕有十斤重,壓得肩膀疼。

蔣介石還想做最後的拉攏,他對毛澤東說:“潤之先生,新疆省主席的位置,我給你留著。”

毛主席笑了笑,回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在延安吃小米,吃得香。蔣先生還是多想想,怎麼讓四萬萬同胞都能吃上飯吧。

10月11日,毛澤東登機返回延安。望著遠去的飛機,蔣介石的內心五味雜陳。他知道,他放走的,絕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即將改變中國命運的巨大力量。

回頭再看這段歷史,蔣介石放走毛澤東,確實不是心慈手軟,更不是什麼高瞻遠矚。他只是一個精於計算的政治家,在權衡了所有的利弊之後,做出了一個對自己最有利,或者說,最不壞的選擇。

那兩個讓他無法動手的原因——蘇聯的干預和軍事上的失利,歸根結底,還是實力問題。正如毛主席所說,談判桌上拿不來的東西,就從戰場上拿回來。重慶談判,看似是一場文鬥,但真正決定其結局的,卻是千里之外的武鬥和國際間的角力。

這段驚心動魄的43天,也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膽識與智慧。他們用大無畏的勇氣,深入虎穴,為人民爭取和平;又用高超的軍事藝術,在戰場上給對手以迎頭痛擊。一文一武,一拉一打,最終才換來了這場政治博弈的勝利,也為後來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