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一艘沉船花掉三億人民幣,打開船艙後所有人都傻眼了!

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避寒編輯|避寒

三億人民幣,能幹什麼?在2007年,這筆錢足夠建十幾所希望小學。可中國偏偏用這筆錢,去撈一艘在海底躺了800年的破船。

值嗎?當船艙打開那一刻,所有質疑都消失了。

找外國沉船,挖出中國寶藏

1987年8月,廣東陽江海域。

英國人帶著藏寶圖來了,他們在荷蘭圖書館翻出一條東印度公司沉船的記錄,船名叫”萊茵堡號”,載白銀6箱,細錠385.5噸。廣州救撈局跟英方簽了協議,一起找這條發財船。

川山群島外海

打撈船”穗救201″開到川山群島外海,聲吶掃了好幾遍,沒影。英國人把海圖翻爛了,還是找不到。

這時候,水下作業員用抓斗往海底一挖,撈上來一條金燦燦的東西。

鎏金腰帶,長1.7米,阿拉伯風格。

再挖,瓷器、銅器、錫器往上冒,247件文物,全是中國貨。

英國人傻眼了,合同寫得清楚,這是中國的船,他們一分錢拿不到。這家英國公司後來破產了,而中國,意外撿到一座寶庫。

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條船有多重要,廣州救撈局在檔案裡寫了幾句話就完事了。

俞偉超

直到198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於偉親自出海考察,叮囑70歲的老人,70歲的老人說:

他給這條沉船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南海一號。

起完名字,就沒錢了。

那年頭,中國連水下考古的設備都沒有,技術要跟日本人學,資金要靠香港商人捐。俞偉超眼睜睜看著沉船躺在海底,什麼都乾不了。

一等,就是20年。

這20年裡,沉船周圍拉起警戒線,派軍隊守著。對外宣稱海底有外國侵略者扔的炸彈,危險,別靠近,實際上是怕盜撈。

海裡的寶貝,等得起,人等不起。

賭上3億的瘋狂方案

1999年,轉機來了。

有個潛水員叫張松,經常去香港買潛水裝備,店老闆陳來發聽他講南海一號的事,聽得入了迷。這個香港商人二話不說,在香港成立”中國水下考古探索與研究協會”,捐了120萬港幣。

錢到了,船動了。

2001年,考古隊用GPS精確定位,確認沉船位置。 2002年3月,試探性打撈,4000多件精美瓷器出水,專家們一看,心跳加速。

這船,裝的不是貨,是一整個南宋。

2004年,打撈方案定下來,不是常規的水下拆解,而是整體打撈——把沉船連著周圍的海水、泥沙,整個裝進一個巨型鐵箱裡吊上來。

方案一出,罵聲一片。

“瘋了吧?” “花這麼多錢撈一條破船?” “等技術成熟點再撈不行嗎?”

打撈預算1.5億、修臨時碼頭1400萬、租兩艘打撈船每天80萬、鋼材、水泥、人工,算下來接近1.5億。

還得建個博物館放船,廣東省在陽江海陵島上蓋了個”水晶宮”,又是1.5億。

總賬:3億。

有人算了筆賬,2004年,一般沉船打撈也就幾百萬,這個方案貴了十幾倍。

可不撈不行,海底水流沖刷加劇,再不動手,沉船可能散架。

2007年1月,打撈正式開始。

訂製的沉箱長35.7米,寬14.4米,高7.2米,重540噸。這玩意兒太大,得分成兩節運到海面,再拼起來套到沉船上。

聽起來簡單,做起來要命。

沉箱沉到海底,傻眼了,海泥硬得像水泥,鐵箱根本切不下去。

怎麼辦?加重。

900噸的沉箱上堆水泥塊,加到4000噸。沉箱慢慢往下壓,眼看快到底了,距離海底還差2米,又卡住了。

4000噸已經是沉箱承重極限,不能再加了。

打撈隊改方案,潛水員下海,人工挖泥。

海底能見度是零,伸手不見五指,潛水員只能靠觸覺,一點點挖。累了換人,人歇機器不停。

9個月,潛水員下水3016次,潛水時間19.8萬分鐘。

2007年12月21日,天氣預報說冷空氣要來了,再不起吊,得等明年。

打撈指揮王仁義一咬牙,提前!

12月22日上午10點,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的巨臂開始上揚。這艘造價7億的起重船,最大起吊能力4000噸,專門為南海一號訂做的。

11點30分,巨大的橙色沉箱帶著泥沙從海水中升起。

在海底躺了800年的南海一號,重見天日。

現場一片寂靜,幾秒鐘後,有人開始哭。

船艙裡的秘密

沉箱運到博物館的”水晶宮”,放在一個模擬海底環境的水池裡。

打開船艙之前,誰也不知道裡面到底有什麼。

2014年,正式發掘開始。

考古隊先清理表面淤泥、海沙、貝殼,一層一層剝。 2015年1月28日,船艙內部露出來了。

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

密密麻麻的瓷器,層層疊疊堆在艙裡,6萬件。不是零散的碎片,是完整的碗、盤、碟、壺、罐。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磁灶窯,宋代最頂級的窯口產品,全在這兒。

這還只是開始。

繼續挖,鐵器。 130噸。

130噸是什麼概念?南宋明令禁止鐵器出口,這條船裝了130噸鐵鍋、鐵釘、鐵條,偷偷往外運。

金銀器更誇張。金手鐲粗得像小孩胳膊,重四兩。金腰帶1.7米長,戴上得有多壯?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每件都能論斤稱,總共上百件。

船艙裡發現一整套天秤和砝碼,跟沙特塞林港附近出水的銅砝碼幾乎一模一樣。這說明什麼?當年的國際貿易已經有了統一的度量衡標準。

還有大量瓷器上寫著墨書,有的是漢字,有的是阿拉伯文。 “來樣定制”,800年前就玩得這麼溜。

最意外的發現,是動物骨頭。

86只綿羊,46只家雞,40只家鵝,9頭豬。考古隊分析,船員帶這麼多活畜上船,一是吃肉,二是產奶,三是可能有人有宗教信仰,需要吃羊肉。

截至2019年,船艙清理完畢。

出土文物總數18萬餘件。

中國單個考古項目發掘數量之最。

一艘船,一段歷史

船體測量數據出來了。

長22.15米,寬9.85米,典型的福船結構。船內有14個隔艙,橫縱隔板把船分成一格一格,這叫”水密隔艙”技術。

這技術有多牛?就算船底撞破一個洞,進水只會淹一兩個艙,其他艙沒事,船還能開。

西方要到600年後才學會這個技術。

船體木材是馬尾松,民間有句話:”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松木耐泡,加上海底淤泥隔絕氧氣,800年沒爛。

考古隊通過瓷器產地判斷,這船80%的貨來自泉州窯口。始發港應該是福建泉州,當年的世界第一大港。

船上錢幣顯示,最晚的是南宋紹興元寶,鑄造年代在1131到1162年之間。結合瓷器風格,專家推測沉船年代是南宋中晚期,13世紀中早期。

通過貝類生物標本分析,船是在12月到1月出航的。那時候東北季風盛行,正是從中國沿海駛往東南亞的最佳時間。

這條船裝滿貨,從泉州出發,準備去東南亞、西亞做生意,結果在廣東海域遇難沉沒,可能是觸礁,可能是風暴,沒人知道。

南海一號不是一條船,是一個時間膠囊。

它告訴我們,800年前的中國海上貿易有多發達。瓷器、鐵器、絲綢、香料,裝滿船艙。金銀貨幣、度量衡工具、定製商品,一應俱全。

那時候沒有輪船,沒有GPS,全靠風力和星象導航。一條22米長的木船,敢跨越幾千公里的海洋,去陌生的國度做生意。

船沉了,歷史沒沉。

3億人民幣,換回18萬件文物,換回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換回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的技術突破。

值不值?

你自己判斷。

參考資料: 《專家解讀:”南海一號”1.5億打撈費,值嗎? 》——中國新聞網,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號”發掘出大量泉州窯口瓷器泉州或為始發港》——泉州市人民政府官網,2016年1月12日《【粵故事】這艘神秘的南海古沉船,究竟藏了多少”秘密”》——廣東省情網,2023年8月7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