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德國企業最近慌了。要想從中國進口稀土,就不得不提交申請,最關鍵的是,還得交出包括供應鏈、客戶名單、甚至是設計圖紙在內的核心數據。
![]()
圖| 德國總理默茨參觀漢高集團工廠
消息一出,整個歐洲都炸了。嘴上都罵中國是在進行“經濟脅迫”,但誰也沒閒著,思考下一步如何應對。
中國這次是動真格了。歐洲人以為只要喊幾句“自由貿易”就能讓北京退讓,結果發現門都沒有。
中國稀土的全球產量佔比早就已經超過了70%,在精煉和加工環節同樣達到了這一水平。換句話說,全球產業都離不開中國。
![]()
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
德國公司基本上沒什麼選擇,因為他們95%的稀土都得靠中國。
為了搞定這個問題,德國駐華大使館甚至提供了一個優先名單,希望能幫德國公司加快在中國的審批速度。
德國經濟部發言人Luisa-Maria Spoo發表聲明說,德國對中國不斷擴大稀土管理感到很擔心,正在想辦法解決。
![]()
圖| 梅賽德斯-奔馳工廠生產線
畢竟他們比誰都清楚,一旦沒有稀土的話,德國的新能源車、風電機組、甚至半導體設備都得停工。
10月27日,彭博社引用消息人士的話說,因為中國加強了稀土出口管理,一些德國公司為了拿到出口許可,不得不向中國政府提交一些敏感的供應鏈信息。
這些信息包括產品裡稀土成分的照片、生產流程圖、客戶詳細信息,甚至還有公司近三年和未來三年的產量數據。
![]()
圖| 德國科隆,福特汽車工廠
德國公司為了拿到這個六個月的稀土出口許可證,不得不接受這些條件。
歐盟雖然口頭上表示要“評估應對方案”,但現在能走的路也不過兩條。一條是花大價錢建立一個自主的產業鏈,但問題是,這個過程起碼十年起步;另一條是先低頭妥協,爭取喘息的時間。
偏偏這兩條路都不好走。
![]()
圖| 歐盟領導人會議繼續舉行
歐洲目前的財政壓力已經很大了,再來一個稀土產業投資的計劃,無異於火上澆油。於是,布魯塞爾想出了一個辦法,建立一個歐盟戰略儲備稀土,希望靠囤貨來對沖中國的影響。
![]()
可問題來了,這部分的稀土從哪裡來?可見,還是離不開中國,買又怕被看穿,自己煉又沒技術。
事實上,中方對稀土的管控並非一時興起。
早在4月起,北京就對釤、钆等7類重稀土實行出口管制。到了10月,新一輪政策再次升級,公告明確規定,稀土的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以及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等技術,沒有許可不能出口。
![]()
圖| 露天礦山
公告還指出,就算出口的是非管理貨物、技術或者服務,如果出口商知道這些東西會被用在國外的稀土相關活動上,也得在出口前向商務部申請許可。
同時,商務部還發布了第61號公告,把稀土物的出口管理範圍擴大到了國外。
照這個規定,外國公司和個人如果想把含有中國稀土成分或技術的產品出口到中國以外的地方,也必須拿到中國商務部發的出口許可證。
![]()
這下,歐洲傻眼了,也知道了中方的目的。
實行稀土管控,一方面是為了防風險,但同時也在劃紅線,誰要是想拿中國的資源,得看態度。
德國企業這次被點名,就是殺雞儆猴。中方在告訴世界,稀土並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國家安全資源。
當然,歐洲肯定不會坐以待斃。
![]()
圖|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緊急召集會議,公開表示要與中方“尋求平衡方案”。但不少人認為,她就是妥協了,主動向中方求和。
德國總理默茨私下抱怨,稱歐盟的產業“正被現實掐住喉嚨”。
眼下,歐洲想強硬起來,可實在是沒底氣。
更尷尬的是,西方的雙標被攤到了明面上。當年美國封殺中國芯片、禁止設備出口的時候,他們說那是“國家安全”;如今中國加強資源管理,他們卻高喊著是“經濟脅迫”。
![]()
圖| 德國總理默茨出席儀式
中方也不慣著,直接反駁,西方是在誇大風險、製造恐慌、掩蓋自身的供應焦慮,這才是真相。
甚至有中國官員點名批評美國投資人斯科特·貝森特的相關言論“嚴重失實”。
其實,西方企業心里門兒清。
德國大眾、寶馬這些大廠早就開始適應新規,主動提交全鏈路數據,換取出口許可。至於那些還在猶豫的中小企業,眼看生產線就要停擺了,只得一邊抱怨一邊妥協。
![]()
圖| 奔馳汽車工廠
如今,美國這邊忙著拉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搞“四方關鍵礦產聯盟”,口號喊得響,但內心各有算盤。
日本主要想著農產品關稅減免,印度得防著美國暗通巴基斯坦,澳大利亞則在暗中繼續擴大對華合作。
這四國表麵團結,實際上全是利益算計。
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上的優勢源於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從原礦開採、分離提純到環保處理,中國早就建立起了完善的稀土工業。
![]()
圖| 美國總統特朗普
然而,目前無論是美國試圖重啟芒廷帕斯稀土礦,還是日本啟動海底稀土採礦試點,都面臨著成本高、技術難度大的難題。
此外,美國芒廷帕斯稀土礦至今都沒有辦法完成高標準的提純,礦石仍然需要運到中國進行加工。
現在的歐洲,不過是在自食其果。
當初他們高高在上,對中國發號施令;如今卻不得不遞交數據、排隊拿許可。他們必須承認,局勢變了,遊戲規則也變了。
參考資料1.《調查顯示德國工業企業持續受困於關稅衝擊》2025-10-24 09:42 | 來源:環球網2.《歐盟和中國官員已同意在布魯塞爾就稀土問題舉行緊急會談,外交部回應》2025-10-22 16:53 | 來源:環球時報3.《商務部回應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完善自身出口管制體系的正當做法實施中不斷優化許可流程》2025-10-16 16:34 | 來源:環球網4.《美國硬抗關稅也得買,“每天從中國進口額仍有10億美元”》2025-10-22 16:12 |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