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方媒體可謂是吵翻了天,不為別的,還是因為稀土。
因為根據新規,德國企業想要進口稀土,就不得不提交申請,還得把自家的一系列核心數據交出來,例如供應鏈、客戶名單、甚至是設計圖紙等等。
這個消息出來之後,不光是德國,整個歐洲媒體都炸了。
儘管他們嘴上都罵著中國這是在進行“經濟脅迫”,可私下里全都在思考,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畢竟如今的他們,手裡面連個像樣的反制都拿不出來。
![]()
德國慌了
德國車企的生產線旁,堆積的待加工電機零件越來越多——不是缺訂單,是缺稀土。
這種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材料,是新能源車電機、風電機組的核心,而德國95%的稀土都來自中國,連REE基磁鐵這種關鍵零件,依賴度更是超92%。
最近,中國升級稀土進口規則後,德國企業的“生存選擇題”變得更緊迫:要么交數據,要么停生產。
大眾、寶馬這些大廠早就想明白了,主動提交全鏈路供應鏈數據,甚至開放生產線讓中方審查,很快拿到了6個月的出口許可。
可有些中小企業還在擺架子,覺得“憑啥給核心數據”,結果庫存稀土越用越少,生產線從“減產”變成“間歇性停工”,最後只能一邊抱怨一邊補提交流程。
![]()
德國經濟部發言人公開說“很擔心”,卻拿不出像樣的解決辦法,反而讓駐華大使館搞了個“優先名單”,悄悄幫企業加快審批——嘴上硬,身體卻很誠實。
更尷尬的是外交層面,德國外長原定的訪華計劃突然取消,有消息說“沒人願意見他”。
這背後其實是德國的兩難:既想喊著“反對經濟脅迫”撐場面,又怕真惹惱中國斷了稀土供應,畢竟一旦生產線全停,每天損失的都是數百萬歐元。
這種被動,讓德國總理默茨私下抱怨“歐盟產業正被現實掐住喉嚨”。
中國的“組合拳”
中國這次對稀土的管控,可不是“突然出手”,而是一套打了大半年的“組合拳”。
早在今年4月,就先對釤、钆、铽、鏑等7類重稀土設了出口管制——這些都是軍工、新能源的關鍵材料;
6月又收緊稀土專家出境審批,怕核心技術外流;
7月新《礦產資源法》落地,明確外資企業在華搞稀土業務,得備案技術和供應鏈信息;
9月加了“用途聲明”要求,必須說清是軍用還是民用,含糊其辭的直接拒批;
到了10月,政策再升級,連稀土回收技術、含中國稀土的產品出口第三國,都得要許可。
這套流程看似嚴,卻一點不“出格”。
![]()
美國早就通過《國防生產法》把稀土列為“關鍵物資”,限制出口還優先保障本土;日本也有《稀有金屬保障戰略》,從進口到儲備全管。
中國不過是學他們的樣子,規範自己的戰略資源,可西方就集體“破防”了。
中方直接反駁:當年美國封殺中國芯片,說“國家安全”;現在中國管稀土,就成“經濟脅迫”?這雙標太明顯。
連美國財長斯科特・貝森特說的“中國壟斷稀土”,都被中方點名批評“嚴重失實”——畢竟全球稀土礦不少,只是能提純加工的沒幾家。
中國的底氣,不止是產量佔全球70%,更在於產業鏈。
從挖礦、提純到做稀土永磁材料,中國形成了全鏈條,核心工藝的良品率超95%,全球九成以上的分離提純產能都在這。
澳大利亞有稀土礦,卻90%要運到中國加工;美國重啟芒廷帕斯礦,提純技術不過關,最後還得找中國幫忙。
說白了,不是中國“卡脖子”,是西方自己沒建全產業鏈。
![]()
喊口號容易,辦實事難
面對稀土困境,西方也想了招。
美國拉著日本、澳大利亞、印度搞“四方關鍵礦產倡議”,口號喊得響,說要“擺脫對華依賴”,可實際上就是“塑料兄弟情”。
日本參會心思不在稀土上,滿腦子想的是讓美國豁免農產品關稅;
印度怕美國跟巴基斯坦暗通款曲,對聯盟半信半疑;澳大利亞最實在,嘴上跟著喊,私下里還在增加對華稀土礦出口——畢竟賣礦能賺錢,誰也不想跟錢過不去。
歐盟更亂。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說“考慮所有方案”,一會兒說要開發本土稀土,一會兒說要跟非洲加蓬、布隆迪合作。
可本土開採要過環保審批,成本高還得等10-15年;跟非洲合作,基礎設施差不說,還怕政治動盪。
最後想了個“戰略儲備”的招,卻發現連儲備的稀土都得從中國買,自己沒技術煉。
更別說歐盟內部還分裂:德國、法國要保供應鏈,想跟中國談;匈牙利、波蘭要“戰略自主”,反對妥協。
![]()
連統一的方案都拿不出,怎麼跟中國談?
有些西方企業其實看得透。彭博社報導說“德國公司交商業機密給中國”,可這根本不是“洩密”,而是正常合規。
就像去外國開店,得遵守當地的衛生、稅務規定;現在進口中國稀土,按規則交數據,怎麼就成“被迫”了?
那些早適應規則的企業,比如博世、奔馳,早就恢復了正常進口,生產線也穩了。
產業鏈變天
這場稀土博弈,本質不是“中國vs西方”,而是全球產業鏈的權力在重新分配。
以前中國祇賣稀土原材料,賺點辛苦錢,西方拿著提純技術和高端產品“卡脖子”;現在中國慢慢掌握了加工技術和規則制定權,西方就不習慣了。
稀土不是普通商品,沒有它,手機屏幕、軍工雷達、新能源汽車都造不出來,西方高端產業鏈早就跟中國稀土綁在了一起。
西方現在有兩條路:要么砸錢自建產業鏈,可至少要10-20年,遠水解不了近渴;要么放下身段跟中國談,按規則來。
![]()
顯然第二條路更現實,但這意味著西方在產業鏈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少。
以前他們說一不二,現在得看供需關係——誰讓他們離不開中國稀土呢?
2025年全球稀土價格沒大漲,反而平穩波動,這就說明中國不是要“壟斷漲價”,只是想規範市場。
畢竟稀土是不可再生資源,得用在該用的地方,不能隨便流入軍工領域,也不能浪費。
西方要是還抱著“老思維”,覺得能一直佔便宜,只會越來越被動。
調查顯示德國工業企業持續受困於關稅衝擊——2025-10-24 09:42 | 來源:環球網歐盟和中國官員已同意在布魯塞爾就稀土問題舉行緊急會談,外交部回應——2025-10-22 16:53 | 來源:環球時報商務部回應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完善自身出口管制體系的正當做法實施中不斷優化許可流程——2025-10-16 16:34 | 來源:環球網美國硬抗關稅也得買,“每天從中國進口額仍有10億美元”——2025-10-22 16:12 | 來源:觀察者網
喜歡本期節目,請您點擊“關注”,不錯過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