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英偉達CEO在韓表示 希望最先進的Blackwell芯片能銷售中國

路透社:英偉達CEO在韓表示 希望最先進的Blackwell芯片能銷售中國 -

美國當地時間十月三十日,就在中美兩國領導於韓國釜山完成會晤數小時後,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慶州公開表達了一個充滿矛盾的願望:他希望公司最先進的Blackwell芯片能夠進入中國市場,但他承認,這個決定的關鍵權力掌握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手中。

這番表態折射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當前最複雜的困境。作為全球人工智慧芯片市場的絕對霸主,英偉達正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它曾經佔據百分之九十五份額的中國市場,如今已經幾乎歸零。黃仁勛在此前的投資者會議上毫不避諱地承認:”我們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從百分之九十五下降到零。對於投資者來說,我們所有的預測都是假設中國市場為零。”

這一戲劇性的市場萎縮並非單純的商業競爭結果,而是地緣政治博弈直接作用於科技產業的典型案例。自二零二二年以來,美國政府持續收緊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二零二五年一月生效的《人工智能擴散出口管制框架》更是將限制推向新高度。英偉達不得不為中國市場開發性能削減版本的芯片,但即便是這些降級產品,也在監管壓力下難以維持市場份額。二零二二年,中國區營收曾佔英偉達全球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七,如今這個數字已經微乎其微。

地緣政治與商業利益的拉鋸

黃仁勛在慶州的表態時機耐人尋味。實際上,根據會後披露的信息,特朗普確實提到了晶片議題,他告訴記者,中方”將與英偉達和其他公司洽談芯片採購事宜”,但隨即補充:”我們沒有討論Blackwell芯片。”

這種表述的模糊性為英偉達留下了想象空間,同時也暴露出華盛頓內部對於芯片出口政策的分歧。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延續對華科技封鎖,另一方面也在考慮某種程度的鬆綁,據報道,部分方案甚至包括美國政府從芯片銷售中抽取百分之十五的分成。這種實用主義導向與拜登時期強調國家安全的絕對主義形成對比。

對英偉達而言,失去中國市場的代價是實實在在的。黃仁勛此前公開警告,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導致中國不需要我們的芯片,不需要我們的技術,不再依賴我們”,這種脫鉤反而會削弱美國的長期競爭力。他認為,保持中國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實際上是維護美國科技優勢的重要手段。

然而,這一論述在華盛頓遭遇了強烈的意識形態阻力。多位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明確反對放鬆管制,他們擔心先進AI芯片可能被中國軍方獲取,從而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黃仁勛對此直言不諱地回應:”對中國軍方使用美國技術的擔憂毫無道理”,但他的聲音在政策制定層面影響力有限。

華為崛起改變產業格局

如果說出口管制是英偉達在華遭遇的外部衝擊,那麼中國本土企業的快速崛起則是更具戰略意義的長期挑戰。黃仁勛在多個場合承認,華為已經成為需要高度重視的競爭對手,並表示”低估華為是愚蠢的”。

這並非客套話。華為昇騰系列芯片在性能上雖然與英偉達頂級產品仍有差距,但進步速度驚人。根據行業數據,華為最強的九一零C芯片在總運算能力上約為英偉達B一百的五分之一,但在中國市場已經形成了實際替代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美國制裁的倒逼下,中國AI芯片產業在短短四年內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國產芯片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

這種市場結構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即使未來美國放鬆出口管制,英偉達也很難重新奪回曾經的壟斷地位。中國科技企業和政府機構在經歷了供應鏈斷裂的痛苦後,對自主可控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華為、寒武紀等本土企業不僅獲得了市場份額,更建立起了從芯片設計到應用生態的完整體系。

黃仁勛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近期表態中反覆強調,持續的封鎖只會加速中國的自主創新,最終損害美國企業和整個矽谷的利益。他呼籲美國政府不僅要發明AI技術,更要率先普及和佔領市場,而這需要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保持聯繫。

技術霸權的悖論

英偉達的困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悖論:技術領先優勢如果不能轉化為市場影響力,其戰略價值將大打折扣。美國試圖通過出口管制維護芯片領域的絕對優勢,但這種做法正在創造它本想避免的結果——一個獨立的、不依賴美國技術的中國半導體產業。

布萊克威爾作為英偉達最新一代架構,代表了當前人工智慧芯片的最高水平。黃仁勛希望這款產品能夠進入中國市場,不僅是出於商業考量,更是一種戰略判斷:只有讓中國持續使用美國最先進的芯片,才能維持技術依賴關係,從而保持美國的長期影響力。相反,如果完全切斷供應,中國將被迫自主研發,雖然短期內可能落後,但長期看將形成獨立的技術體系。

這一邏輯在特朗普政府內部似乎獲得了一定認可。特朗普在釜山會晤後的表態顯示,他對芯片出口問題持更加靈活的態度。但是否會突破到允許Blackwell這樣的頂級產品出口,仍然是未知數。國會中的鷹派力量、國防和情報部門的反對聲音,以及即將到來的二零二六年中期選舉政治,都是制約因素。

對於黃仁勛而言,他能做的只是不斷地遊說和發聲,試圖影響華盛頓的政策天平。他在韓國的表態,既是對特朗普的公開呼籲,也是對市場的一種信號管理——英偉達並未放棄中國市場,只是在等待政策窗口。

然而,時間並不站在英偉達這一邊。每一天的等待,都意味着中國本土企業多一天的成長空間。當華為等公司的芯片性能逐步逼近國際頂尖水平,當中國的AI應用生態不再依賴英偉達的CUDA平台,黃仁勛的擔憂將變成現實:美國將永久失去世界最大AI市場的主導權,而這個結果,恰恰是華盛頓的技術封鎖政策親手造成的。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