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資不抵債,惊現貸款賣房? !

日前,央行宣布正在研究個人修復信用政策,這對於因為疫情這些不可抗力導致短期逾期的朋友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全網刷屏歡呼的時候,我不由關注到事情的另一面:

大家的負債情況,到什麼地步了?

網絡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全國房貸連續三個月未還款的“斷供者”人數已突破187萬,同比增長35.6%。 (數據來源:合肥樓市等自媒體賬號,目前暫未查到數據官方文件)

大家債務的主要來源,毫無疑問就是房貸。

截至2024年末,深圳家庭戶均房貸餘額大約為417萬,其他一線城市大致也差不多,買在主城較核心位置,貸款普遍在大幾百萬;其他城市,戶均房貸餘額與收入平均數相較,壓力同樣不低。

無論在哪座城市,房貸都是一座大山。

不得不承認,我們可能高估了房子的變現能力,卻低估了房貸的漫長與沈重。

更扎心的是,房價在縮水!

國家統計局公佈新近公佈的9月份70城房價數據,又給樓市潑了一盆冷水。

70個大中城市二手房價格罕見的全線下跌,無一上漲。

有些房子,甚至“資不抵債”了。

比如,當初深圳網紅盤高位站崗的朋友們,花了1400萬買房,單價去到14萬左右;首付30%後,貸款980萬;現在慘一點的房價直接對半砍,房產估值僅剩700萬,“房子”還沒“房貸”值錢。

這時候,擺在面前的只有三條路,條條都很艱難。

  • 要么硬著頭皮繼續還月供,賭未來房價能漲回來,每天睜眼就是銀行的扣款短信,像背著石頭游泳,不知道岸在哪裡。

  • 要么乾脆斷供,但這會被列入失信名單,甚至被銀行起訴。這些年,“技術性離婚”的不在少數,一般都是為了孩子,犧牲一個人,保住另一個人的徵信,讓家庭還能繼續運轉。

  • 還有一種最魔幻的,是“貸款賣房”。業主因為工作等緣故,不能“徵信破產”,與其等到銀行起訴、法拍(法拍價可能更低,且會產生罰息和訴訟費),只好“貼錢賣房”。雖然眼前有損失,但保住個人信用,也算為未來留有餘地。

那麼這時候,銀行會要求先還清房貸解除抵押,才能過戶給買家。但如果賣家手頭上沒有這200多萬來填補缺口,就得先去借一筆“過橋貸款”,把欠銀行的房貸還上,才能順利把房子賣掉。

諷刺的是,房子賣掉了,沒拿到一分錢,反而背上了新的債務。

“貸款賣房”從個例變成一種現象,它傳遞出的信號遠比我們想像更嚴峻。它不僅僅是個體的財務困境,更像一個時代的金融切片。

好好選房小程序上可以看到全國城市房價跌幅榜,從近5年來房價從歷史峰值算起,二手房回撤幅度排行如下:

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真金白銀的資產縮水。

回想過去,朋友們聚在一起聊房子,開口閉口都是“你那套又漲了多少?”“當初買對了吧”。那種氛圍裡,充滿了對未來的希冀。

可現在呢?茶餘飯後的話題,已然變成了“你們小區跌了多少?”“還能不能穩住?”

當年一家人掏空“六個錢包”,踮起腳尖、扛上30年貸款,才夠到的房子,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其意義遠超“居住”:

它是孩子上學的門票,是未來改善的跳板,甚至是全家人心裡一份壓箱底的“儲蓄”,以備創業、大病等不時之需。

現在所有的計劃和夢想,都被“鎖”在了冰冷的現實裡。

誠然,投資有風險,得認;消費該量力,也得認。

但讓人終究意難平的是: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我們沒有瞎投資,沒有亂消費,沒有不務正業。我們只是循規蹈矩,沿著社會的正常路徑:認真讀書、努力工作、拼命存錢,安一個家。

到頭來,最遵守規則、最相信奮鬥的80後90後,卻在自己最重視的“家”上,摔得最慘。

普遍家庭,至少要拿出月收入的三四成來還房貸,在部分房價高企的城市,這個數字甚至突破50%,也就是家庭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流進了房貸。生活質量和抗風險能力,肯定是隨之下降的。

在中國城鎮家庭的資產結構裡,住房資產的佔比也逼近70%。這讓房子成了我們最矛盾的資產:

它既是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的最大負債,也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最核心財產。

我們現在就好像在玩一場地獄級的“池塘”遊戲:

“收入”這條“水源”,因為經濟大環境走弱而補給減少,甚至斷流;

“房貸”這台“抽水機”,每月“功率固定”地準時從池裡抽走一大股水流;

而“房子”這個“最大資產池”,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還普遍大幅“漏水”,資產估值下降。

我們則好像是池子裡的魚,在逐漸逼仄的空間裡焦慮又無力。

央行的信用修復政策,好比是給“裂縫池子”的一次救助,但“遊戲”的根本矛盾,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關注家庭資產配置的,可以掃碼圍觀朋友圈,

直播課已全面升級,不再免費學習…

想听免費的直播,可以點擊預約公開課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