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退出? 21歲張家齊發聲,眼泛淚花,未來或有三條路,年薪可觀

前言

當21歲的張家齊完成最後一跳,穩穩入水後浮出水面,大屏幕上赫然顯示著342.80的總分和第十名的成績,她輕輕閉眼,深吸一口氣,緩緩走下跳台。

沒有獎牌加身的輝煌時刻,也沒有觀眾席上山呼海嘯的掌聲與喝彩,她先是轉身緊緊擁抱了陪伴自己多年、鬢角已染霜色的教練,隨後面向看台深深鞠躬,動作沉靜而莊重。

這個再熟悉不過的收尾儀式,她曾在無數場比賽后重複過,但這一次,更像是向那段浸滿汗水與夢想的跳台歲月鄭重道別。

不斷前進的跳水歷程

混合採訪區燈光微亮,她眼角閃爍的淚光清晰可見。面對鏡頭前的提問,她的聲音雖輕卻透著堅定:“真的沒有遺憾,競技體育就是這樣,我已經全力以赴,對得起自己的每一分付出。”

從12歲一鳴驚人的跳水新星,到17歲站上奧運最高領獎台的冠軍少女,張家齊的成長軌跡曾被無數人視為“天賦與拼搏”的完美結合。

鮮為人知的是,這位以甜美笑容打動人心的女孩,最初接觸的並非跳水項目。

在七歲之前,她每日在體操館中翻騰跳躍,直到北京跳水隊的教練偶然注意到她在水中展現出的驚人協調性與爆發力,才將她引入另一條人生賽道。

據教練回憶,張家齊是隊裡最執著的孩子——別人練三遍就能掌握的動作,她會反复練習十次以上,即便額頭佈滿汗珠、雙臂因疲勞微微顫抖,仍堅持對照錄像逐幀修正,直至動作精準無誤。

正是這份近乎苛刻的自律,讓她10歲便成為北京跳水一線隊史上最年輕的成員,也為兩年後的驚艷亮相埋下了伏筆。

2016年全國跳水冠軍賽,身高剛過1米4的小姑娘站在女子十米台上,在一群高出半個頭的對手中顯得格外嬌小。然而當她騰空躍起、劃破空氣的一瞬,整個賽場為之一震。

最終,她以領先亞軍20多分的巨大優勢奪冠,手握金牌用稚嫩的聲音認真說道:“我以後要拿奧運會金牌。”

這句看似童真的承諾,成了此後五年她日夜奮鬥的方向。

每天清晨五點半,城市尚未甦醒,她已出現在訓練館進行拉伸熱身;白天上百次從1米台、3米板到10米台的反復起跳,腳底磨破就貼上創可貼繼續訓練;晚上八點收工後,還要花一個小時回看視頻、分析動作細節。

這份不懈努力終於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迎來綻放時刻。

女子雙人十米台決賽中,張家齊與搭檔陳芋汐配合默契,五輪動作中有三輪斬獲滿分,最終以363.78分強勢奪金。

當五星紅旗在東京水上運動中心冉冉升起,她咬著金牌露出梨渦微笑的畫面,定格成億萬國人心中的經典記憶。

截至退役之際,九年職業生涯中她共贏得20餘項國內外大賽冠軍。而榮耀背後,是常年纏繞膝蓋與腰部的膏藥,是缺席的童年節日與寒暑假,更是深入骨髓的堅韌與自我約束。

競技體育的冷酷,往往悄然藏匿於時間的流逝之中。

女子十米台運動員的黃金期通常集中在16至19歲之間,21歲的張家齊早已跨過這一區間。

當比她小兩歲的全紅嬋仍在空中輕盈翻轉,昔日搭檔陳芋汐依舊狀態火熱時,她的身體卻頻頻發出警示信號。

長期高強度訓練積累的腰椎損傷與膝關節舊疾頻繁複發,青春期發育帶來的體型變化也影響了動作的穩定性與空中姿態控制。

教練曾為她調整訓練方案,她本人也在深夜加練核心力量與柔韌性,但站在跳台邊緣時,那種曾經“心隨意動、身隨台行”的絕對掌控感卻日漸模糊。

巴黎奧運週期開啟前,有媒體問她是否考慮退役,她笑著回應:“只要還能跳,就不會輕易停下。”可全運會賽場上的現實,迫使她重新審視自己的極限。

預賽階段表現低迷,僅列第16位,依靠半決賽最後一跳的超常發揮才勉強晉級決賽;進入決賽后首跳107B動作出現明顯失誤,直接跌至12名選手中的末位。

儘管第二、第三跳逐漸找回節奏,尤其是207C這一高難度動作拿下79.20分後,她興奮地奔向教練擊掌慶祝,但最後兩跳的細微偏差仍使她最終停留在第十名的位置。

“我已經很對得起自己了,因為現在的競技水平確實無法和巔峰時期相比。能跳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採訪中她眼眶泛紅,語氣卻平靜坦然,這份清醒與釋懷,遠比任何獎牌更令人動容。

網友紛紛留言:“比起贏得冠軍,懂得何時放手才是真正的成熟”“她把最美的青春獻給了跳台,現在輪到為自己活一次了”。

告別賽場不是結束,而是新旅程的開啟

作為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專業三年級的學生,張家齊眼前鋪展著三條截然不同卻又同樣光明的職業路徑,每一條都具備輕鬆突破六位數年薪的實力——這不是偶然的幸運,而是她用九年拼搏換來的選擇自由。

北京體育大學作為國內頂尖體育學府,歷來重視吸納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優秀運動員加入教學團隊。

校園氛圍寧靜純粹,正契合她低調務實的性格特質,既能遠離聚光燈下的壓力,又能以親身經歷延續對跳水事業的熱愛與傳承。

若追求穩定發展,北京市體育局預留的編制崗位無疑是理想歸宿。

身為土生土長的北京女兒,她曾為首都跳水隊爭得多項榮譽,轉入體制內從事體育管理工作可謂順理成章。

而自主擇業,則是一條充滿未知與機遇的新征途。憑藉清甜的形象、陽光的性格以及奧運冠軍的公眾認知度,她在多個領域均展現出廣闊的發展潛力。

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體育解說方向。巴黎奧運會期間,她首次以嘉賓身份參與賽事解說便廣受好評——不同於傳統解說的專業術語堆疊,她擅長用“像一片羽毛輕輕觸水”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技術要點,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專業深度。

結語

有人稱張家齊“人生一路開掛”,也有人感嘆她“運氣太好”。但少有人意識到,她如今擁有的一切選擇權,皆源自那九年來日復一日的堅持與付出。

從12歲登上全國冠軍領獎台,到21歲從容謝幕跳台,她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自我定位:不沉迷過往榮光,不刻意經營人設,只專注於真實做自己。

我們祝福張家齊開啟人生新篇章,也期待看到她以全新的身份,在未來的舞台上繼續閃耀光芒。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