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潮過後,不少電商賣家遭遇新型困擾。顧客以“商品瑕疵”申請“僅退款”,附上的證據圖片看似逼真,實則是人工智慧生成的造假素材。從“AI脫線連衣裙”到“AI裂紋水杯”,這類隱蔽騙術正加速蔓延,給電商生態蒙上陰影。
生成式AI的普及,讓“偽造瑕疵”門檻大幅降低。以往惡意買家需實物損壞、修圖造假,如今輸入“領口脫線”“杯身裂紋”等關鍵詞,AI幾秒內就能生成以假亂真的圖片,還能匹配商品款式調整細節,造假成本近乎為零。普通賣家僅憑肉眼難辨圖片光影邏輯與邊緣破綻,陷入舉證難、維權難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惡意買家蠶食電商平台的售後規則,讓AI打造出“無本錢”生意。還有的專門挑選中小賣家,因為後者往往缺乏專業的檢測工具和維權精力,大概率會獲得資格就能夠全身而退。 “摘軟柿子捏”的惡意套路是惡意的,不僅使賣家的平衡受到經濟損失,而且使購銷雙方的平衡受到損害,最終損害整個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
AI造假“僅退款”亂象的蔓延,在於技術發展、規則設計與治理能力的失衡。規則層面,部分平台“僅退款”機制重消費者保護、輕商家權益平衡,簡化維權流程的同時,未建立完善證據核驗機制,給造假者留下可乘之機。治理層面,AI技術迭代遠超監管與平台治理速度,多數平台仍依賴人工審核,面對海量訂單與逼真造假圖片難以精準識別;商家即便自行使用檢測工具,也面臨成本高、結果不被認可的難題。
違法成本過低更是關鍵誘因。目前AI造假騙退款缺乏明確法律定性與處罰標準,單次涉案金額不大,商家多選擇忍氣吞聲,報警或投訴也難形成震懾。低風險、高收益的預期,讓部分人將其視為“生財之道”,導致造假愈演愈烈。
“僅退款”的初衷是便民,絕非惡意造假的“漏洞”。平台需加快技術升級,引入AI檢測工具,通過光影分析、細節識別、圖片溯源等多重機制甄別造假;同時優化規則,打破“唯圖片論”,對高價值商品或頻繁退款訂單,引入視頻驗證、物流核查等手段,既保障消費者合法維權,也給商家留足申辯空間。
法律層面的完善更需提速。應明確AI造假騙退款的欺詐本質,依法追究民事責任;對規模化造假行為,加大查處力度,追究行政乃至刑事責任。同時強化跨部門協作,實現平台數據與監管信息互通,精準打擊惡意行為。
技術研發方亦需扛起責任,為AI生成內容添加專屬數字水印或標識,從源頭遏制濫用;開發低成本電商反造假工具,讓中小商家維權有“武器”。商家自身也應提升防範意識,學習識別技巧、配備檢測工具,遇惡意維權及時留存證據,勇敢通過合法途徑維權,不再做“沉默的受害者”。
遏制AI造假“僅退款”亂象,是對技術濫用的糾偏,更是對誠信體系的守護。唯有讓技術在規則與監管框架內良性運行,讓造假者付出應有代價,才能讓電商平台回歸信任本質,既保護消費者權益,也提振商家信心,共同守護數字經濟的清朗生態。技術本該便利生活,絕不能淪為失信者的“幫凶”。(文/孔德淇)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