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超級多,但是真正香港人從小吃到大、絕對道地的街頭小吃你吃過幾樣?根據香港美食作家包周分享,以下6大香港街頭小吃既特殊、也包含了香港在地文化的故事,前往香港一趟,請千萬不要錯過啊~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香港街頭小吃價格親民且環境簡樸,無論是站在街邊快速解決一餐,還是坐下用餐後匆匆離去,人們來這裡都是為了用最快的速度、最實惠的價格塡飽肚子,然後繼續投入忙碌的生活。
香港必吃6大街頭小吃:
01. 魚肉燒賣|與飲茶燒賣有別的平價燒賣
在香港,燒賣分為街頭小吃與茶樓點心。魚肉燒賣是市井代表,以魚肉與大量澱粉製成雪白彈牙的內餡,價格親民。就如台灣的阿舍宴有布袋雞,卻不會出現鹽酥雞等小吃,同理,香港茶餐廳不供應蒸籠點心,而飮茶點心也不包括街頭的魚肉燒賣。因此,可別因為「燒賣」二字,就誤認為它是「港點」喔!
以往的魚肉燒賣是蒸熟後用竹籤串成一串,刷上豬油,再搭配甜豉油和辣椒油食用。隨健康意識提升,豬油逐漸被省略。魚肉燒賣還有一種「邪惡」吃法,便是油炸版的魚肉燒賣,雖非傳統吃法,卻令人無法抗拒。我第一次嘗試油炸燒賣,竟是在尖沙咀的「嘉寶漢堡」,他們家除了主打漢堡,還提供酥脆的油炸魚肉燒賣,誰能抵擋油炸食物的誘惑呢?
燒賣油炸後的外皮酥脆,內餡則保留了魚漿彈牙的口感,撒上鹹香的胡椒鹽,咬一口便能感受香氣四溢。更邪惡的是,餡料還有不同變化,例如我在蒸籠點心專賣店──蒸蘆,吃過加入芫荽的油炸香菜魚肉燒賣。炸得金黃酥脆,再配上椒鹽,對於熱愛香菜與油炸食物的人來說,可謂「邪惡之最」。
▲黃皮白肉的「魚肉燒賣」,屬於街頭平價小吃,通常搭配甜豉油和辣椒油一起享用。(圖片來源:攝於旺角/多寶美食,《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看更多:電影《食神》沒亂搞!「雜碎麵」真的有,香港經典街邊小吃「真面目曝光」
02. 混醬豬腸粉|沒有包豬腸的豬腸粉
豬腸粉這名字裡有「豬腸」2字,卻與豬腸毫無關聯。其製作方式是以米漿蒸製成薄薄的粉皮,不加任何內餡,直接捲成長條狀,再切成約4~5公分。剖面層次分明,彎曲如九轉肥腸,因而得名「豬腸粉」,切段後的豬腸粉得淋上暗紅的甜醬、淺棕的花生芝麻醬和深褐的豉油,再撒上一層芝麻,就是評價實惠的街頭小吃──混醬腸粉。
深水埗的合益泰小食的豬腸粉,也令我驚豔,上桌時已加入芝麻醬和少許香味十足的豬油,顧客可自行再淋豉油和甜醬。合益泰小食生意極好,入內用餐需有與他人搭檯的心理準備,也要記得盡量「快食快離」,避免用餐後還坐著聊天,這是香港小吃店用餐的節奏。
▲合益泰小食的豬腸粉,芝麻醬裡混有豬油香是這家店的特色,還能拼魚肉燒賣。(圖片來源:攝於合益泰小食,《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03. 生菜魚肉|港式魚漿製品街頭版
生菜魚肉的「魚肉」並非指魚片或魚塊,而是魚漿製品。這道小吃屬於淸湯類,風味淸甜的湯裡浮著幾塊看似台灣肉羹的魚肉,和幾片爽脆的唐生菜(台灣俗稱大陸妹)。乍看之下,彷彿像台灣肉羹配淸湯,但風味可不相同,只要細品,便能感受這款魚肉小吃的的特殊口感。
香港也使用繁體字,但有許多詞彙與台灣有所差異,同時,香港人很習慣在日常對話裡穿插英語,而較少使用外來語的同音漢字,外地人如我,至今仍有詞不達意的時候,或因兩地用詞差異而感覺混淆的情況。例如,在香港會將唐生菜簡稱為生菜,但在台灣說生菜,則泛指生食蔬菜(生菜沙拉)。而台灣說的沙拉,在香港則稱沙律,是不是很像繞口令呢?
▲香港的「生菜魚肉」搭配爽脆的唐生菜,乍看就像台灣肉羹配淸湯蔬菜。(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04. 碗仔翅|沒有魚翅的類羹湯
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邦德.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經典著作《有閒階級論》中提到,飮食與文化往往隱藏著階級符號。確實,社會上存在階級之分,即使誰自認超然,對虛榮不屑一顧,卻能發現大部分的平價商品,總脫離不了對上流階層流行元素的模仿與追隨。諷刺的是,當原本稀有的象徵變得普及,便從追隨模仿轉為輕視。
比如,曾經象徵富裕的魚翅羹,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催生出平價版的「碗仔翅」。碗仔翅以粉絲仿製魚翅,添入冬菇絲、雞肉絲,佐以生抽、老抽調味,再勾芡成琥珀棕色的羹湯。碗仔翅是便宜且飽腹的解饞之選,在香港飮食裡的定位裡,碗仔翅屬於街頭小吃,就類似台灣小吃——麵線羹的定位,並不歸類於正餐及宴席菜。
製作羹湯從勾芡便能得知細節,勾芡為中餐基本功,芡水比例、澱粉與溫度皆重要。例如樹薯澱粉(木薯)及生粉(太白粉)在糊化後的透明度,會比粟粉(玉米粉)更顯透明。溫度也重要,分次入倒芡汁可免降溫過快,使芡汁淸澈,化為流動性佳、淸澈如琉璃且光亮絲滑的「湯羹芡」。我找到1間滿喜歡的碗仔翅,是在葵涌廣場大樓內地面層的「孖寶車仔麵」,他們的碗仔翅,呈現透明的琥珀色,味鮮卻不混濁。
▲「碗仔翅」以粉絲仿製魚翅,添入冬菇絲、雞肉絲,佐以生抽、老抽調味,再勾芡成琥珀棕色的羹湯。(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05. 兩溝|乍看真像台灣的肉羹湯
前文提及的碗仔翅及生菜魚肉,若想兩種都吃,就選擇「兩溝」,將碗仔翅與生菜魚肉的魚肉混合在1碗裡,乍看就像台灣的肉羹湯,既有粉絲羹湯的濃稠感,又有魚肉(魚漿)的飽足感,一次可以品嘗到兩種美味。
▲若想同時享用碗仔翅+生菜魚肉就選擇「兩溝」,將碗仔翅與生菜魚肉的魚肉混合在1碗裡,乍看就像台灣的肉羹湯。(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06. 咖哩陳皮魚蛋|雙重口感一次享受
講究的傳統香港魚蛋會選用陳皮再混合魚漿製成,直徑約2公分左右的小型尺寸。咀嚼時,除了魚肉與調味的鹹香,還能感受到陳皮的淸香。不過,由於陳皮價格逐年攀升,許多街頭小吃店為了控制成本,漸漸改用不含陳皮且尺寸較大的普通魚蛋來製作咖哩魚蛋。
咖哩魚蛋的烹調方法有2種:一種是將魚蛋放入混合咖哩醬和白蘿蔔蓉中燉煮,另一種則是在水煮魚蛋後淋上混合咖哩和白蘿蔔蓉的醬汁。在港台兩地,同樣是「魚蛋」一詞,卻代表不同食材,在香港稱「魚蛋」,在台灣則說「魚丸」;而台灣人提到「魚蛋」,大多時候會聯想到魚卵,台灣說的魚卵或魚蛋,在香港則被稱為「魚春」。
▲將魚蛋放入咖哩汁裡燉至入味,就成了香港經典的「咖哩魚蛋」。(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