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投資人和企業家。
本文整理自段永平×方三文2025 年11 月訪談,全長93分鐘,這是他退休20年來為數不多的深度對話。
2003年,網易股價不到1美元,被納斯達克威脅退市。
所有人都在拋售。
但一個剛從中國搬到美國的商人,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把賬上所有的錢,全部買入網易。
6個月後,網易翻了20倍。
投資圈炸了。無數人湧進段永平的博客,問:”下一個網易在哪裡?”
但段永平的回答讓所有人愣住:”我要真看懂了,應該把整個網易買下來。而且——20年過去,我認真投資過的公司,不超過10個。”
2024年10月,在雪球創始人方三文的邀請下,段永平接受了退休20年來為數不多的視頻訪談。這次對話持續了93分鐘,信息量巨大,很多內容是首次公開。
而訪談中最讓人震撼的,不是他怎麼賺到錢的,而是他在茅台暴跌50%時,說的那句話。
01 一個沒人相信的決定
故事要從更早說起。
1995年,段永平做了第一個讓所有人不理解的決定:離開小霸王。
那時的小霸王如日中天,年銷售額10億,是中國學習機市場的絕對霸主。段永平作為實際操盤手,收入已經很高,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時候就財富自由了。”
但他還是離開了。
原因很簡單:大老闆答應的股份制,從三七開,變成二八,又變成一九,最後可能連一九都沒有了。
“你刮那個瓶蓋,刮出屑了,你還繼續刮嗎?” 段永平說,”我就是刮到那個字,我就覺得,哇,這個我肯定不能再待下去了。”
注意,他離開不是因為沒拿到錢,而是因為”不可信”。
“不是說有沒有股份激勵,因為一開始是有的,那你沒有契約你就不可信了。不可信,那你給我講什麼都是不可信的。”
這個細節很重要,因為它揭示了段永平做決策的底層邏輯:他在意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這件事”對不對”。
離開小霸王后,段永平在東莞創辦了步步高。這一次,他從一開始就把股份、機制、文化全部設計好。 “我們一直都就大家合作得都挺好的,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大家很放心,彼此有很高的信任度。”
接下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步步高VCD、步步高電話機、步步高學習機,一個接一個做到全國第一
2001年,段永平做了第二個沒人相信的決定:搬到美國,不再擔任CEO。
“為什麼要離開?”所有人都在問。
段永平的回答還是那麼樸素:”他們幹得比我好,我為什麼要待在那個地方?”
大三那年,他看到了德魯克的一句話
在解釋為什麼敢放手之前,段永平講了一個故事。
大學三年級,他無意中看到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一句話:”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那個對我觸動很大,一下就把是非的東西給拿出來了,”段永平說,”你只要花5秒鐘想一下這個事情,你一輩子會省好多事。”
什麼意思?
大多數人都在討論”怎麼把事情做對”,但很少有人停下來問:”這件事本身,對不對?”
舉個例子:步步高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做代工。
為什麼? “我要做代工,打不過郭台銘,對不對? “段永平跟富士康的郭台銘聊天時直接說。郭台銘也承認:”那倒是。 “
“但是我們做brand,我們做得很好,企業也不比他們做的小,對吧?但是我們不是靠代工跟他競爭的。”
這就是段永平著名的“停止做清單”——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30年下來,步步高的”不做清單”越來越長:
不做代工
不做電視(試過兩次,都砍了)
不為市場佔有率犧牲利潤
不做用戶價值不明顯的產品
每一條都是用真金白銀試出來的。
“你做了錯的事情帶來的惡果,那是不應該,” 段永平說,”因為你明知是錯事,你為什麼要去做呢?”
這套邏輯用在放權上,就變成了:只要CEO們在做”對的事情”,那麼”怎麼做”就讓他們自己決定。
“我們公司的規矩就是這樣,不管我反不反對,CEO做的決定就是他們做的決定,結果也是他們來自己承受的。他不能說’阿段反對,所以我沒做,我沒有責任’。”
這聽起來很冒險。萬一CEO做錯了呢?
段永平的回答是:”我也不怕他們犯錯。”
七八十億現金,咚咚咚往下掉
2011年,智能手機的浪潮突然襲來。
這次,CEO們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低估了智能機替代功能機的速度。
“我們有太多的物料,”段永平回憶,”它這個降的速度太快了。我們其實一早就在開發智能機了,也知道這個趨勢,但是功能機還是下了很多單,總覺得這是有一個過程的,沒想到它就一瞬間就過去了。”
後果很嚴重。
賬上的現金,從七八十億,”咚咚咚咚咚咚”往下掉。
最危險的時候,快見底了。 2012到2013年那一年,公司實際上是虧損的。
段永平專門回了一趟公司。不是去救火,而是去做最壞的打算。
”如果我們要倒的話,不要倒得太難看了,”他對團隊說,”不能讓供應商吃虧,也不要讓員工吃虧。”
這話聽起來有些悲壯。但段永平心裡有底氣——他在美國做投資積累的資產,一直沒動,”相當於我們的後備部隊一樣,這個一直都沒有上的。”
好在,後備部隊沒有派上用場。智能機一代、兩代出來後,公司緩過來了。 vivo和OPPO後來各自獨立,都成了全球前列的手機品牌。
但這次危機暴露了一個核心問題:段永平在這個判斷上,其實是失誤的。
“我們其實是有失誤的,就是不夠敏感,”他坦率承認。
按理說,創始人這時候應該回來掌舵。但段永平沒有。
為什麼?
因為方向是對的,只是速度判斷錯了。只要是在做”對的事情”,那麼”做錯”是可以接受的。做錯的事情可以改,但做錯了方向,就沒救了。
“好文化的公司,最主要的就是他最終會走回正道,有一個北斗星在指引著他,”段永平說,”你僅僅是討論生意是很容易犯錯誤的。”
02 投資世界裡的同一套邏輯
2001年,段永平搬到美國後,開始研究投資。
一開始他也看圖、看線。 “我就看不懂,我這一工科出來的人怎麼這圖我就看不懂呢?他們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那樣結論,我說這些結論在邏輯上都是不成立的。”
直到看到巴菲特的一句話: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我就看到那一句話了,我就突然就明白了,”段永平說,”因為剩下的就是你怎麼看公司,那不是老巴能夠教的。你不懂企業,你跟你講多少理論也是白講。”
這就是為什麼段永平看懂網易的原因——因為他自己做過遊戲。
“我是誰啊?我做遊戲出身的,我可懂遊戲了,”段永平說。
1998年,段永平還在步步高時,就做過小霸王學習機,其實就是個遊戲機。他太清楚遊戲這門生意了:只要遊戲好玩,就一定有人玩;只要有人玩,就一定能賺錢。
所以當網易因為財務問題被做空,股價跌到不到1美元時,段永平去網易辦公室轉了一圈,和遊戲團隊聊了聊,得出的結論是:”他們是一幫很熱愛遊戲的人,而他們真的很認真。”
再加上網易賬上的現金比市值還高,這就是個”no brainer”的決定。
於是,段永平把賬上所有的錢,全部買入網易。
6個月後,網易股價翻了20倍。
很多人以為段永平找到了一個發財的秘訣。但他自己的反思是:”我要看懂了,我應該把整個網易買下來。 “
這句話透露出一個關鍵信息:段永平對”看懂”的要求,遠比一般人要高得多。
為什麼20年只投了10個孔?
巴菲特說,一輩子只有一張打孔卡,上面只能打20個孔,每投資一次就打一個孔。
段永平數了一下自己打過的孔:
網易(6個月20倍)
雅虎(實際是投阿里)
蘋果(最高倉位90%+)
茅台(現在最大倉位)
騰訊
拼多多(天使投資)
GE(後來賣了,認為是錯誤)
谷歌(小倉一)
英偉達(小倉位)
西方石油(小倉位)
“差不多,小十個孔吧,”段永平說,”所以我還有很久可以做投資的。”
為什麼這麼少?
因為段永平有兩個過濾器: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兩個都通過了,才會出手。
商業模式很好理解——這生意能不能持續賺錢?有沒有護城河?
但企業文化這個過濾器,可能是段永平和其他投資人最大的不同。
投蘋果時,很多人看到的是iPhone的銷量、生態的閉環。段永平看到的是:”他們企業文化很好,用戶導向做得很好。他們不是那種很生意導向的公司,他們非常的在乎把東西做好。”
他舉了個例子:十幾年前,到處都在傳蘋果要出電動車。
段永平說:”他們絕不會有這個電動車的。”
為什麼?
“那麼大個車,蘋果能夠提供的價值非常的有限,他賣什麼價?他就沒有足夠的差異化,”段永平說,”給用戶提供不了價值的東西,或者提供不了足夠價值的產品,你再熱門他們也不會做。”
直到2024年,蘋果正式宣布放棄造車計劃。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決定了一家公司在關鍵時刻會做什麼選擇。
段永平投茅台,也是同樣的邏輯。
“他們對最基本的品質的標準堅持的是很嚴的,”段永平說,”這是國營企業的好處。這些規矩不太有人敢改,太多的人盯著。”
他最怕的是什麼?是新CEO上來,為了業績搞”大干快上”,把53度飛天的配方改了。
“好好的為什麼要變呢?”段永平說。
這兩個過濾器一加,能通過的公司就少之又少了。
“大部分公司都不容易看懂,”段永平說,”我也搞不懂NVDA,也沒搞懂Google。”
即使是Google這樣他很喜歡的公司,他也承認:”我現在有點懂了,但是又開始擔心了。AI這個東西,他們的搜索生意會有多大程度被ChatGPT取代?我是不知道的。”
所以他不敢重倉Google。
那個讓所有人沉默的問題
2021年2月,茅台站上2627元的歷史高點。
段永平其實想賣:”因為覺得那個時候其實已經相對來講那個時點是貴的。”
但為什麼沒賣?
“我當時最猶豫的就是我們的倉位太大了。我賣了以後我買什麼?我就開始折磨自己。然後放眼看去,我什麼都買不下手。”
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的困境——不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賣,而是賣了之後不知道買什麼。
2024年10月,茅台跌到1200元附近,腰斬。
訪談現場,有人問段永平:你後悔嗎?
段永平的回答只有一句話:
“賣了以後,錢放哪兒?”
整個現場沉默了幾秒。
“這個很重要,你要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其實討論投資都是瞎扯,” 段永平繼續說。
他的邏輯鏈條是這樣的:
茅台跌了50%,但基本面沒變,喜歡喝茅台的人還在喝
如果我賣掉茅台,這筆錢必須找個地方去
存銀行?利息才1點幾個percent
買別的股票? “我敢保證大部分人是更虧的”
拿現金等抄底? “我是一個滿倉主義者,拿著現金是件很難受的事情”
所以答案是:如果找不到比茅台更好的標的,那就繼續拿著。
“投資不能這麼想,投資這麼想,你早就賣掉了,”段永平說,”那些2600說該賣的那些人,可能1200就賣掉了。”
這時候,方三文問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如果當時有個你認為可以換過去的,你將來自由現金流折現比茅台好的,其實你是會換的?”
段永平的回答很乾脆:”當然會啊。”
這就揭示了段永平投資的終極秘密:不是”長期持有不動”,而是”永遠在比較機會成本”。
“投資是要賣的,” 段永平說,”長期持有是一個意向,就是我買的那個剎那,我是打算長期持有的,但是你永遠是在算你的機會成本的。如果你發現一個更好的公司更踏實,比方說五年前看懂了NVDA,假設你看到了今天這樣的局面,你手裡只有茅台,如果能夠換的話,你沒有道理不換。”
但關鍵是:你看不懂。那你就不要扯這個事。
網易的真正教訓
回到開頭那個故事:6個月賺20倍,是運氣還是實力?
段永平自己的答案很有意思:”嚴格意義上其實都不算,因為我不是說我看懂了往裡投的,我是稀里糊塗投的。”
什麼意思?
“那些錢對我來講它並不多,所以我可以比較理性地去想這件事情,”段永平說,”如果我只有那麼多錢,我還真保不住,我也可能賣掉。”
這句話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保持理性,比看對方向更重要。
“保持理性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段永平說。
他舉了另一個例子:GE。
2008年金融危機時,段永平買了GE,也賺了錢。但他現在回顧,認為那是個錯誤。
為什麼即使賺了錢,也是錯誤?
“因為他不符合我後來決定的,你要符合商業模式、企業文化這兩個filter。”
這就是段永平和大多數投資人最大的不同——他不是用”掙沒掙錢”來判斷對錯,而是用”符不符合原則”來判斷對錯。
掙錢只是結果,原則才是過程。 短期可能因為運氣掙錢,但長期只有原則能保護你。
所以網易的真正教訓不是”如何6個月賺20倍”,而是:
只投自己懂的行業(段永平做過遊戲,所以懂網易)
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兩個都要過關(遊戲團隊很認真,商業模式清晰)
有安全邊際(賬上現金比市值高)
保持理性(因為錢不多,所以能拿得住)
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就繼續拿著
03 炒股的人會很危險
訪談快結束時,方三文問:”你對普通人的投資有什麼建議?”
段永平的回答很直接:”炒股是很難賺錢的,大部分的散戶牛市熊市都是虧錢,80%。 ”
“現在就更難,”段永平繼續說,”有了量化基金的這種東西,以前就有,但是以前沒有那麼厲害,現在他更厲害。”
為什麼?
“因為你炒不過機器人,” 段永平說,”反正你一買它就掉,你一賣它就漲,人家就是衝著你來的,割的就是你。”
那投資呢?
“你如果懂的話,投資的前提是你要懂企業,”段永平說,”或者你看到了make sense的東西。”
他給了一個建議:如果真的不懂投資,那就買S&P指數,或者買伯克希爾哈撒韋。
“你知道他們是誰,你知道他們的歷史,我覺得你買這個可能比什麼Blackstone這些東西要好。”
但千萬不要”看圖看線去炒股賺錢”,那樣”你就是鐵鐵的韭菜”。
04 10個孔的智慧
段永平的故事裡,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邏輯:少即是多。
在企業經營上,他用”stop doing list”做減法,30年只專注做對的事情。
在組織管理上,他放手讓CEO決策,自己退到幕後,反而讓企業更有生命力。
在投資上,他只打不到10個孔,但每一個都經過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的雙重過濾。
這背後的智慧,其實就是那句話: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前半句是方向,後半句是方法。方向錯了,越努力越危險;方向對了,允許犯錯,允許慢慢優化。
“我們30年下來我們犯的錯誤就比其他人少,” 段永平說,”我覺得其實最主要的就是這個東西。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事不對我們就不做了,那不做我們不就不少犯很多錯誤嘛?那你攢下來不就是做對的事情的概率就大了嘛?”
”就是小小的一點點的差別,30年,就是很大的差別。 ”
巴菲特90多歲了還在做CEO,剛剛才退休。段永平問他:”你覺得你未來還可以beat S&P嗎?”
巴菲特說:”非常難,但是我覺得可能可以beat一點點。”
段永平笑了:”他就是喜歡做這件事情。”
這就是真正熱愛一件事的人的樣子——不是為了證明什麼,不是為了掙多少錢,只是單純地喜歡,然後一直做下去。
段永平也是一樣。他每天打球、投資、享受生活,看起來”不務正業”,但其實他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把它做到極致。
“我這個人一直胸無大志,我就是個普通人,能過好小日子就挺好的,”段永平說。
但正是這個”胸無大志”的人,用30年時間,在企業經營和投資兩個領域,都做到了頂尖水平。
秘訣是什麼?
可能就是那10個孔的智慧:少做事,做對事,把事做好。
如果今天你的投資賬戶裡有一筆錢,在思考要不要賣掉時,不妨問自己段永平的那個問題:
“賣了以後,錢放哪兒?”
如果答不上來,那就繼續拿著。
如果答得上來,那就是時候換了。
就這麼簡單。
網易6個月翻20倍,只是一個結果。真正的秘密,是那兩個過濾器,是那個靈魂拷問,是那份對”對的事情”的執著。
或許這就是段永平最想告訴我們的:投資不難,難的是知道什麼是對的事情,然後堅持做下去。
而這,需要的不是聰明,是智慧。
本文99%,使用ai 創作(這句除外)
來源| 龍共火火(ID:net-talk)
作者| 龍共火火; 編輯|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