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偶像”,徹底撐不住了!

凜冽寒風,吹到了保時捷臉上

封面I 保時捷官微

作者I 李東陽

報導I 李東陽朋友圈

時光退回兩三年前,或許沒有人能想到,被稱為豪車“印鈔機”的保時捷有一天會銷量崩盤,利潤暴跌,生無可戀的站在懸崖邊上。

近日,保時捷公佈了一份“滴血”的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營收同比下滑6%至268.64億歐元;營業利潤同比下滑99%至4000萬歐元,上年同期為40.35億歐元;營業利潤率為0.2%,較上年同期的14.1%也出現暴跌。

圖源:微博@央視財經

一年時間從40億到4000萬,崩盤實在來的有些猝不及防!

事實上,自2021年以9.57萬輛的交付量達到頂峰後,保時捷的銷量如同踩了香蕉皮一路下滑,2024年交付量僅為5.69萬輛,同比下降28%。

如果非要給這般步履維艱的姿態找個解釋,在大眾的樸素印象裡,國產電車異軍突擊是個最大變數,尤其小米汽車的出現更是摸著保時捷過河,逼得後者一度回應“不將小米視為直接競爭對手”。

可時移勢易,保時捷的黃金時代,恐怕很難回去了!

檢驗一個品牌豪不豪的試金石除了堅挺的價格之外,那就是有沒有抗住逆週期的能力。

作為豪華車銷量狂魔的保時捷,正現身說法。

過去一兩年裡,與遍地開花的新能源品牌正相反,保時捷不是在關店就是在關店的路上。

保時捷曾委婉的稱這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瘦身”會綜合考量宏觀經濟環境、客戶分佈格局、行業發展動態、經銷商盈利能力、經銷商經營情況及服務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但就在幾年前,保時捷留給市場的還是雷打不動的印鈔機名聲,2020-2023年,保時捷營業利潤分別為42億歐元、53億歐元、68億歐元、73億歐元,在豪車賽道一騎絕塵,但誰也沒想到這或許是保時捷最後的榮光。

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只需兩年就足夠被趕下鐵王座,對於今年前三季度營業利潤暴跌99%的情況,保時捷官網公佈了五大原因,一是與產品戰略調整相關的特殊費用;二是中國市場環境充滿挑戰,尤其是豪華車賽道;三是與電池活動相關的“一次性”費用支出;四是組織變革費用;五是美國進口關稅增加的支出。

圖源:微博@保時捷

說一千道一萬,車造好了沒人要是最致命的。

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在中國市場銷量下跌幅度最大,同比下滑26%至3.2萬輛,國內的中產朋友們似乎一夜之間完成了對保時捷的祛魅。

真不怪中國消費者不努力,長期以來,中國穩定為保時捷貢獻三分之一的銷量,一度讓保時捷考慮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

但消費者沒等來豪華品牌的主動邀約,恰逢隔壁的新能源車實在太香,別舊愛赴新歡來的就十分的理所應當。

不過保時捷只是豪車陣營頹勢的縮影,就連曾經的中產之光BBA也頂不住時代的浪潮,2024年,寶馬中國市場銷量為714,530輛,同比下降13.45%;奔馳中國市場銷量為68.36萬輛,同比下降7%;奧迪中國市場銷量為64.9萬輛,同比下降10.9%。

悲觀的來講,整個豪車市場沒有一個逆流而上的品牌。

再加上保時捷大砍經銷商團隊、頻頻獻上骨折價、裁員等一系列新聞,刺傷的是保時捷最堅固的面子文化,如果沒了“面子文化”的支撐,消費者很難再為信仰充值。

保時捷不是沒做過自救措施,面對銷量大滑坡,保時捷早就放下了豪華身段,祭出了違背祖訓的降價策略。

於是在去年開始,社交媒體上開始響徹30多玩開走保時捷的消息,這真不是汽車迷的最終幻想,據@新浪科技報導,有深圳經銷商給2024款保時捷Macan 2.0T報出了35.8萬元的裸車價格。

這款車的官方指導價是57.8萬元,潮起潮落間,一代神車從“加價神話”淪為“打折笑話。

當然熟悉保時捷的朋友都懂,Macan這款車即便上市已經10年,但有關其算不算保時捷的討論聲仍在發酵,甚至一度被稱為“換殼奧迪”。

但當降價開始發生在保時捷身上的那一刻,一切豪華說辭都失去了註腳。

尤其部分老車主看著愛車一步步落到這個境地,很難不對品牌喪失信心,這一點車企們深有體會,經常在銷售門店看到各自拉橫幅維權的消費者就是最好佐證。

這番操作下來,保時捷引以為傲的高端品牌屬性勢必會受到影響,畢竟堅挺的價格和保值率是衡量一個豪華品牌最外化、最直觀的證明。

圖源:微博@保時捷

回望燃油車統治全球汽車市場的那段日子,人們對傳統豪車品牌的憧憬離不開精密強勁的發動機、嚴謹紮實的做工用料,以及百年來積澱的豪華底色。

但如今是電氣化的時代,三電和智能化比拼無情的將傳統豪車拋在了身後,想要重新贏回競爭力就得從新手階段學起,一切都不再容易。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今年第一季度保時捷銷量下滑時,CEO罕見的出面做出解釋,表明保時捷如今的境遇與小米汽車無關。

夠不夠震撼,一個縱橫全球市場的超豪華品牌,需要主動澄清自己和一個成立一兩年的競爭關係,或許只有那句歌詞足夠表達心情: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

保時捷已經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但相比於其他轉身緩慢的品牌,保時捷其實在電動化轉型的路上相當激進,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

保時捷的危機意識極為敏銳,早在2014年,就開始開始規劃電動化標杆項目Mission E,面對不同新技術投資毫不手軟。

首款純電車型Taycan的亮相更是讓市場震驚,保時捷採用800V高壓架構和CTB技術,光是預售就斬獲3萬份訂單。

在贏得開門紅後保時捷表露了野心:2025年純電和插混車型占總體銷量的一半,到2030年,純電車型比重超過80%。

但關鍵時刻,保時捷的合作夥伴大眾拖了後腿,電子電汽架構這一塊遲遲解決不了,導致保時捷錯過了新能源最迅猛發展的那段時期。

最要命的是保時捷趕上的是一個早已“面目全非”的電動化市場,2024年,純電Macan起售價直接定在了72.8萬元,經銷商們一度進行逼宮,畢竟美國市場才賣57.7萬,這個價就是不想誠心賣車。

而且這一年的國內新能源市場捲成了麻花,價格戰的硝煙吹拂到了每一處,全年降價車型多達227款。

再加上保時捷主打的是動力,但動力在新能源領域向來不是新鮮東西,而且其他友商已經朝著智能駕駛的路上狂奔,保時捷更加無所適從。

咱們對國產新能源品牌的車禍事件極為熟悉,但鮮少有人知道其實保時捷在前幾日一連發生了3起新能源車燃爆事故,在安全這一塊同樣讓消費者人心惶惶。

圖源:微博@紅星資本局視頻

好的一面是,保時捷正不斷適應當前局面,穩住陣腳防守反擊,新帥潘勵馳正推動保時捷中國2026年重啟“進擊模式”,放出了兩年內贏回中國市場的豪言。

除了火速調整經銷商陣營,還將啟用一項名為“睿境計劃”的門店升級計劃,同時在門店推廣數字化零售及服務系統;研發與營銷方面,採取更加本土化的方式,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制產品與功能等。

沒有直觀數據顯示享界、理想、蔚來等品牌切走了保時捷多少蛋糕,但在新與舊的浪潮激盪中,保時捷的陣痛已經說明了問題。

在豪華新能源汽車領域持續發力,努力跟上時代的腳步是保時捷必須要做的。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