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寶寶巴士”,一個聽起來軟萌無害、讓家長放心的名字,最近卻成了家長群里最炸裂的“禁詞”。誰能想到,少兒啟蒙APP的開屏廣告,能彈出“三女共侍一夫”?這要不是親眼看到,真以為是哪個段子手編的。
你說諷刺不諷刺?一個主打“陪伴孩子成長”的平台,居然成了成人內容的傳送門。家長打開APP準備放個兒歌,結果孩子看到了熱舞、擦邊、露骨直播。那一瞬間,家長的心涼透了:不是怕孩子哭,而是怕孩子記住。
更離譜的是,廣告關不掉。關閉按鈕小得像螞蟻,點錯就跳轉下載,還能“送”你一個短視頻軟件。有孩子手一滑就點進去,看到的畫面家長連自己都不敢看。那場面,用網友的話說就是:“本來放兒歌哄睡,結果看完我先失眠了。”
這種荒唐事兒不是第一次了。去年9月,家長就投訴過,寶寶巴士會員一過期,立馬推情色廣告。3月又出事,但沒人重視。直到這次輿論爆發,平台才急急忙忙“回應”——一套熟悉的說辭:是“第三方廣告問題”,我們“難免有疏漏”。
這句話真是把網友氣笑了。孩子都被辣到哭,你告訴家長是“難免疏漏”?那請問,孩子的心理陰影算誰的?廣告法白寫的嗎?《廣告法》明明要求,廣告得能明顯關閉,還得一鍵關;《未成年人保護法》更嚴,禁止向孩子推任何低俗或有害內容。寶寶巴士作為兒童產品平台,不管廣告是誰的,審核都是它的責任。現在廣告露骨還關不掉,這不是“疏漏”,這是違法。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還發誓要開發“廣告強制攔截功能”。家長一看就明白:你要真有技術,現在才想起來?是良心突然上線了,還是廣告收入掉了?別裝了,誰都知道那點套路。為了廣告費,一開始捨不得犧牲“收益池”,現在輿論爆炸才急着滅火。要不是家長炸鍋,估計這APP還能繼續默默推“成人劇情”。
其實,寶寶巴士這事,只是兒童APP亂象的冰山一角。去年有個母嬰APP,打着育兒旗號,卻夾帶“三無產品”廣告,孩子用了直接過敏;還有個英語啟蒙軟件,廣告寫着“0首付整容貸款”,畫面濃妝艷抹,小孩一臉懵問媽媽:“什麼是整容貸款?”那一刻,家長除了心虛,還有一種荒誕感——我們到底給孩子打開了什麼世界?
更魔幻的是“兒童電話手錶”事件。家長花上千塊買,只為了方便聯繫,結果孩子戴着玩“教人撒謊”的遊戲,還能看帶血腥暴力內容的漫畫。家長哭着說:“買的時候寫着‘守護孩子’,結果差點害了孩子。”這話聽着諷刺,但太真實了。這些公司一個比一個會打感情牌,動不動就說“陪伴孩子成長”“守護童年純真”,但轉頭就往孩子屏幕塞廣告、塞擦邊。他們知道家長防不勝防——因為家長信任他們。這就是最噁心的地方:打着“愛孩子”的幌子,賺着“害孩子”的錢。
有個爸爸在評論區說得特別扎心:“我們下兒童APP,是圖個安心,不然為啥不直接讓孩子刷短視頻?結果現在連兒童APP都不安全。”是啊,如果連給孩子用的APP都要家長提心弔膽,那“數字育兒”還有啥意義?
有人替企業說話:孩子看不懂,沒關係吧?錯,大錯特錯。孩子看不懂字,但能看懂顏色、動作、表情。心理學上叫“無意識吸收”。孩子在3到7歲這階段,模仿力超強,對視覺刺激特別敏感。那些擦邊的畫面、暗示的語言,可能家長一秒忘掉,孩子卻能記很久。
一位兒科醫生在社交平台寫道:“這些低俗廣告,是精神毒藥。孩子不懂拒絕,就會慢慢被侵蝕。”她說得一點不誇張。看似一則廣告,可能改變的是孩子的認知邊界。還有,行業自律幾乎為零。很多APP靠廣告活着,尤其兒童類產品。家長捨不得充會員?那就多塞廣告,算法精準推送。你不想看露骨的,它偏偏給你推。審核?那只是一個“功能位”,不是制度。
家長維權也難。去投訴吧,客服要你提供截圖、時間、設備型號、廣告內容,甚至要求“錄屏為證”。請問哪個家長會隨手錄孩子看色情廣告的全過程?最後不了了之,孩子的傷害成了“技術問題”。
所以說,這種事不能再靠企業“自覺”。廣告法已經寫明:廣告要有邊界。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明確:兒童產品不得推送有害內容。可如果法律只是“放在那裡”,那就等於沒存在。監管要做的,不是“等出事”,而是“防出事”。可以想象,廣告變現這條路不會馬上被掐斷,但至少要劃條紅線——兒童類APP不能靠“打擦邊”賺錢。否則下次出事的,可能就不是寶寶巴士,而是更多“偽裝成教育”的APP。
其實這件事,最該反思的除了企業,還有我們。多少家長因為忙,就把平板塞給孩子當“電子保姆”;多少家庭把“寶寶巴士”“某啟蒙”當“哄娃神器”。但別忘了,屏幕那頭不是老師,是算法,是廣告。你交的是時間和注意力,孩子吸收的是垃圾和幻象。所以這件事之後,企業要道歉不假,監管要發力更不假,但家長也得醒一醒。孩子的屏幕安全,不能完全外包給企業。你永遠不知道那一秒彈出來的是什麼。
寶寶巴士這次翻車,算是一次集體的“警鐘”。它告訴我們:孩子的世界太容易被污染,而成年人太容易原諒污染。很多人看完新聞只是憤怒一下、發個朋友圈,然後繼續讓孩子玩平板。可是孩子的純真只有一次,被低俗廣告污染一次,就少一層信任。
“寶寶巴士”變“成人巴士”,這不是偶然,是某些企業的必然。當利益蓋過責任,底線自然坍塌。可別忘了,孩子看的是屏幕,企業玩的,是信任。等哪天,連兒童世界都成了“流量賽道”,那這個社會離荒誕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