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 iPhone 又推出了。儘管這一代 iPhone 評價相當一般,加上各種 iPhone 14 會有大改動的傳言出現,結果不少人看到 iPhone 13 後,都喊著“十三不香”。沒想到果粉依舊是“口中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即使在目前疫情期間仍然大排長龍,等候購買 iPhone 13。
看來,蘋果這回一定是賺翻了。
早前,蘋果發表 2021 年 Q4(七至九月)財報,顯然真的賺翻了。雖然 iPhone 13 在這季度只賣了兩週左右,但繼續重新整理蘋果 Q4 業績的歷史新高(上圖),多項資料均取得雙位數字的增幅。但雖然如此,這份業績卻低於華爾街分析師預期,股價由當日最高的 153.14 美元,急挫至 144.55 美元。
為什麼一開始華爾街分析師會對蘋果有如此高的期望?
為什麼蘋果業績如此理想,但為什麼投資者仍然不買賬?
關鍵就是在於:千金難買十三香。大家都必須要排隊,才能買到 iPhone 13。
蘋果再次面對缺貨問題
無疑,本季度蘋果能取得雙位數字的增幅,無疑是相當理想。但蘋果這季度的大幅增長,不但早在華爾街預期之內,甚至可以說理所當然;如果沒有實現雙位數的同比增長?估計可能還要恐慌拋售了。
原因是什麼?如果大家記得我在去年《iPhone 遲到,蘋果頭痛》裡的分析,就會記得我當時提過:去年由於疫情關係,iPhone 12 延期推出,所以去年 Q4 並沒有計算 iPhone 12 的銷量,導致去年營收少了約 70 億美元(下圖淺藍方塊),同比僅增長 1.03%。假設去年 iPhone 12 沒有延期的話,去年蘋果的總營收會有 717 億美元左右,然後今季增長則由 28.8% 變回 16.2%,增幅就會變少了。
換言之只要蘋果在這季度正常發揮,就算讓羅錘子來當蘋果 CEO,也能交出雙位數字增幅。
偏偏蘋果在這季度卻因為全球晶片荒而無法正常發揮,久違了的“缺貨”問題,再次困擾蘋果。
蘋果近十年的 Q4 業績(以業績構成分類)。
誠然,這季度的 iPhone 13 雖然沒有延期,但蘋果 CEO 在財報電話會議裡透露,本季度他們因為晶片荒以及東南亞供應鏈問題,導致最少出現了 60 億的營收損失(上圖黃色方塊),按此推算,如果蘋果應鏈正常發揮的話,同比增長其實可高達 38.1%。
但蘋果的麻煩並不僅於此。事實上整個業界都預期,全球的晶片荒很大可能持續至 2023 年(詳情請看拙作《蘋果也缺芯,這是一場潛伏已久的時代危機》)。因此,不但華爾街預期蘋果在短時間內也無法解決缺貨問題,就連蘋果自己也在電話會議裡承認,蘋果下季度仍然受限,而且受影響程度,更會超過本季度的 60 億美元。
要知道蘋果是一家硬體公司,他們有接近 80% 的營收,來自晶片相關的產品。沒有晶片,就等於斷了蘋果的糧道。因此,一堆華爾街分析師就在電話會議裡,圍著庫克以及首席財務官 Maestri 追問供應鏈的情況。有分析師更如此發言:
當在推遲滿足確切的需求、以及這些需求可能因而丟失之際,庫克啊,我很想知道你憑什麼能如此安心。雖然你認為這是供應鏈的瓶頸,但你畢竟曾經是營運長,你也處理過大量類似的工作。你是因為目前的情況會在十二月的需求高峰期緩解嗎?還是你見到有任何緩解的跡象嗎?
然而,庫克在晶片缺乏的問題上,卻顯得頗為有心無力。他表示,蘋果在高階的先進製程晶片上沒有遇上問題(leading edge nodes,即 iPhone 用的 A15 以及 Mac 用的 M1 晶片),他們缺少的主要是低端的成熟製程晶片(legacy nodes,即模擬晶片和電源管理晶片),因此他們也無法控制供應量,必須與許多不同的公司搶購晶片,也無法預測晶片什麼時候才能保證供應穩定。
但儘管如此,庫克對下一季度的業績卻十分樂觀。他指出,目前蘋果供應鏈的情況,其實已經比九至十月的情況已有不少的改善,問題在於需求的增長遠遠大於供應的恢復而已。因此,即使他相信蘋果在十二月的供應限制會比本季度要大,但他相信下季度仍然能實現同比增長,並創造新的收入紀錄。
原因何在?請繼續看下文分析。
看似賣得好,其實只是賣得貴
那身陷缺貨困境的蘋果,單純在 iPhone 銷量上又如何?單從增長 iPhone 營收增長率高達 47% 的資料來看,無疑成績十分理想。而且根據 IDC 資料顯示,全球智慧手機發貨量同比下降 16.0%,全球手機五強同時都出現同比下跌,唯獨只有 iPhone 實現了 11.2% 的增長。
但實話實說,本季 iPhone 供應嚴重受限,導致銷量根本就不好--本季度 iPhone 出貨增長率滲了不少水分,而這些水分則來自去年 iPhone 12 的延期。
iPhone 近十年的 Q4 營收與銷量(銷量採用 IDC 資料)。
由於去年 iPhone 12 延遲推出,最少造成了約 60 億美元的營收損失,如果 iPhone 12 趕及推出,營收應該約在 334 億美元左右。按去年同期 iPhone 平均約 636 美元的售價推算,去年 iPhone 的銷量應該約在 5200~5300 萬臺左右,考慮到如果 iPhone 12 推出之後,iPhone 的平均價格會有一定的上升空間,在這情況下,如果去年同期 iPhone 12 真的趕及上市,銷量估計仍然不少於 5100 萬臺。
但是,本季度 iPhone 的銷量才 5040 萬臺。可見,如果不是去年 iPhone 12 延期了,本季度 iPhone 的銷量,與去年同期比其實是不增反減。
但儘管本季度 iPhone 的銷量不太理想,但仍然取得了 47% 的鉅額營收增長;由此可知,雖然本季度 iPhone 賣得不咋樣,但平均售價仍然持續上升。
iPhone 最近 5 年的平均售價(以 IDC 資料計算)
Odin 已經多次在蘋果財報分析裡多次強調,2021 年 iPhone 的平均價格快速飆升。到了本季度, iPhone 平均售價則為 771 美元,雖然相比起上兩個季度接近 900 美元已略微下降;但由於上季度 iPhone 12 延期推出,導致當時 iPhone 平均價格僅為 635 美元左右的低位。因此仍然帶來 21.3% 的驚人增幅(135 美元),並換來 47% 的業績增長。
試想想,如果本季度 iPhone 不是因為供應受限,影響銷量,那 iPhone 到底今年會賺多少錢?所以,我們難怪華爾街的一眾分析師,如此重視蘋果這次的缺芯問題。
更重要的是,請務必注意 iPhone 平均售價所帶來的影響,對蘋果的未來還有更深遠的影響。
大中華增幅的背後
近年,由於蘋果苦於缺乏新的增長點,所以他們用盡各種方式去開拓新市場。其中一個焦點,就是新興市場。庫克在電話會議裡指出,蘋果在 2021 年於新興市場取得相當優異的成績,他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新興市場,印度和越南的業務增長也翻了一倍。
蘋果近十年的 Q4 業績(以地位構成分類)。
但實際上呢?並沒有那麼樂觀。最少在這季度裡,蘋果所謂的“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新興市場”的說法,其實是把中國也計算到新興市場的結果(上圖)。單以亞太地區(包括印度和越南,不連大中華地區)的營收,僅佔了蘋果總營收的 6.23%,而且同比增長率僅為 25.7%。
換言之,大中華地區仍然是蘋果創收的關鍵所在,至於什麼印度、越南?仍然是路人甲而已。
大中華地區本季度營收增長率高達 83.3%/66.17 億美元,也是至 2016 年以來增長速度最高的一個 Q3。不過,今次蘋果的財報電話會議裡,一眾分析師只顧著在晶片供應上質詢庫克,但卻沒太多人關心大中華地區的業績,這讓沒有機會發問的著名獨立分析師 Neil Cybart 痛心疾首,並指分析師沒有追問大中華地區的供貨情況,準備實在不太充足。
雖然如此,我們也絕不可以過度誇大了中國市場對蘋果 Q4 業績的影響力。畢竟正如上文所說,iPhone 12 延期同樣影響了去年蘋果大中華市場的業績,再加上當時蘋果華為的“渡江戰役”的影響,業績一度“斷崖式下滑”,同比營收下跌 28.6%;當時就連庫克也曾表示,大中華地區是受到新 iPhone 缺席衝擊最嚴重的地區。
但本季度 iPhone 13 順利推出後,上季度的斷崖式下滑,成就就了今天 83.3% 的同比激增。
圖片來源:Counterpoint。
根據 Counterpoint 最新公開的國內銷售資料,就能清楚箇中情況。在過去的七至九月,蘋果雖然實現了 48% 的銷量同比激增;但他們也受到供應鏈限制,人苂法在其他手機品牌增長放緩之際,進一步在大中華地區擴大優勢。目前,蘋果在中國市場佔有率僅為有 13%,僅僅回到 2019 年的水平。
簡單來說,蘋果只是從先前的陰霾中走出來,回到正常的競爭行列而已。
不過,蘋果接下來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繼續收割華為剩下來的高階市場。畢竟 iPhone 這個季度的平均售價高達 771 美元(約 4930 元人民幣),同比激增 21.3%。但自詡已在高階市場站穩陣腳的小米?在 2021 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平均售價僅為 1113 元人民幣左右(基於 IDC 銷量資料),同比僅增加了 0.36%。可見,大家真的相信目前的國產手機品牌,真的能回收華為的高階市場空間嗎?
國產手機,請你們真的要爭氣一點。
說不清的蘋果服務
另一個備受分析師關注的重點,仍然是蘋果的服務板塊。
雖然,去年蘋果釋出了技驚四座的 Apple Silicon,使用了 Apple Silicon 的 Mac 和 iPad 也不負眾望。據 Maestri 在電話會議裡透露,在本季度 Mac 的銷量創下了蘋果有史以來最佳的紀錄,而且 Mac 和 iPad 的客戶中,約有一半是該產品的新使用者,可見這產品真的具有極為強大的吸引力。
蘋果近十年的業績(以產品構成分類)。由於產品銷量波幅週期性強,加入了二次多項式趨勢線。
但儘管 iPad 和 Mac 有著相當不俗的增長,但營收水平不但無法與 iPhone 相比,更只有服務板塊的一半左右(上圖)。畢竟 Mac 和 iPad 的體量相當有限,目前無法帶來具戰略意義的出貨量資料;何況 Mac 和 iPad 也是硬體裝置,同樣受到晶片荒影響,在短期內的出貨量也會受到巨大限制。
相比之下,本季度蘋果的服務板塊實現同比 26%、環比 5% 的增長;並在 2021 財年實現了創紀錄的 680 億美元的收入,在六年內翻了三倍,目前已經是蘋果繼 iPhone 之後,最具創收能力的新板塊。更重要的是,由於蘋果服務板塊並非硬體業務,它不會受到晶片荒問題的困擾;它可能是蘋果在面對晶片荒困境時,蘋果賴以實現增長的希望所在。
因此,蘋果也在電話會議裡大力宣傳這個板塊, Maestri 表示,目前蘋果所有服務的付費訂閱量已超過 7.45 億,比去年增加了 1.6 億,相比五年前增長了近五倍。但尷尬的是,當有分析師問及例如 Apple TV+ 等蘋果服務的詳細指標時,庫克卻不願意透露包括每使用者平均收入 (APRU) 相關的細節。
誠然,Odin 在去季財報的分析裡,曾提到目前蘋果服務板塊的主要收入,並不是來自 Apple TV+ 等付費訂閱使用者,應用內付費 (iAP) 才是蘋果服務板塊的核心,但這個機制卻因為 Epic Games 的官司,早被歐美反壟斷機構盯上。早前,法院雖然判蘋果在官司裡勝訴,但也要求蘋果在應用內開放第三方付費機制,這將嚴重威脅蘋果服務的主要收入來源。
雖然,目前蘋果仍然通過上訴機制,成功爭取暫緩開放第三方付費,暫時穩住了服務板塊的經營。但未來蘋果服務板塊的發展如何?投資者能相信這些不清不楚的付費訂閱量,真的能代替巨大的應用內付費市場,支撐起蘋果的服務板塊?
下季度預測
最後,來到緊張刺激的下季度的預測了。畢竟每年十至十二月季度,是蘋果的傳統旺季。
蘋果自 2020 年第二季度開始,就因為疫情帶來多變的經營情況作為理由,沒有再釋出下季度的業績指引。到了這季度財報,也是他們第七個沒有提供下季度業績指引的財報。
雖然蘋果沒有提供明確的業績指引,但正如 Odin 先前所說,他們表示下季度供應鏈將繼續受限,影響金額更超出本季度的 60 億美元;而且由於元件漲價的關係,毛利率預期會略微降至 41.5%~42.5%左右(本季度為 42.2%)。
但儘管如此,庫克相信下季度仍能在需求不斷上升下實現同比增長,並創造收入紀錄。庫克這個說法看起來有點模糊,但 Odin 卻相信在沒有重大突變下,蘋果在下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字的營收增長。箇中關鍵,在於 iPhone 不斷飆升的平均售價。
預測下季度 iPhone 營收水平。
事實上,自蘋果開始收割華為舊有的大中華地區高階市場後,iPhone 平均售價就激增至 850 美元以上。如果蘋果能保持平均售價,即便下季度 iPhone 供應受到限制,銷量僅與去年持平,也能憑著較高的售價,獲得 770 億美元的營收額,同比增幅將高達 17.9%(約 100 億美元,上圖 )。
考慮到每年第一季度,iPhone 佔蘋果總營收均達 60% 以上,預計蘋果下季度可以獲得約 1280 億美元的營收,即營收同比增長 15% 左右。
可見收割高階市場的蘋果,就算無貨可賣也能賺得樂呵呵。國產手機公司,爭氣一點,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