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女兒被罵上熱搜:“這要是我的孩子,我早就得教訓她了!”


事件回顧

在網上,刷到了孫莉帶小女兒多妹燙頭的vlog。

視頻中的多妹看著頭髮在理髮師的“魔法”下,變成迪士尼公主般蓬鬆捲曲的樣子,露出了歡樂俏皮的笑容。

多妹活潑機靈的樣子,看得人不禁露出了姨母笑~

但滑到評論區後,我卻笑不出來了。

本以為會看到大家對多妹的讚美和喜愛,但實際上卻是“戾氣滿滿”。

有人“關心”:“這麼小燙頭髮好嗎?”

有人“好奇”:“是不是明天就要帶妝上學了?”

有人“陰陽”:“抽煙喝酒也盡快安排吧”

這些五花八門的言論看著扎眼,但大家是不是也覺得異常熟悉?

因為這種事,早就不是第一次發生。

01.

在罵聲中長大的黃多多

黃多多是從《爸爸去哪兒2》開始走進大眾視野的,當時她憑藉著節目中乖巧懂事的“知心小姐姐”形象,圈了不少粉。

綜藝結束後,黃多多也自然地減少了曝光,回到正常的生活里安靜成長。

直到多媽孫莉微博發出的幾張“多姐新髮色”照片衝上熱搜,大家才恍然“大驚”:多多啥時候變成這樣了? !

震驚之餘,網友的“指教”也沒缺席:

“還是學生吧?一點學生的樣子都沒有。”

“年紀小小就打扮這麼成熟不好吧?”

“這種教育是在引導什麼風氣?”

從這番爭論過後,黃多多成長過程就成了網友們的“重點監管對象”。

在一層層的“扒皮”之下,大家發現,原來黃多多的“出格行為”遠不是染個紫色頭髮那麼簡單。

11歲就拎著小皮包對著鏡子塗口紅,12歲做手工時露出了戒指和耳釘,14歲開始穿著打扮越來越成熟…

這些愛美的痕跡,被網友挑出來一一批評,彷彿做了這些事的黃多多,已然“墮落”成一個叛逆的壞女孩。

由此開始,黃磊和孫莉一度被某些人定性為互聯網教育界“反面教材”。

延伸閱讀  2008年的陳冠希事件,15位女星受害,應采兒為何“毫髮無傷”?

但事實上,黃磊和孫莉的教育觀,一直都是言行合一的“開明”和“平等”。

在一次關於“早戀”的採訪中,黃磊說:“早戀這個詞就很混蛋,我女兒15歲談戀愛,我覺得正常,青春期朦朧的情竇初開,這很美好。”

多妹染頭被罵這件事,黃磊也是不避風頭正面回應說:“小時候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想要燙個頭、買個漂亮裙子、包括打耳洞,只要她敢承受,我就覺得沒問題。”

可在有心人眼裡,黃磊這一段段“危險發言”,無異於“坐實”了反面教材的罵名。

但扎心的真相是,按照這本反面教材培養出來的孩子,簡直優秀得讓人眼紅。

黃多多從小拿到的就是“一路開掛”的劇本,爸媽放手支持,她就敢於嘗試。

7歲,她寫出全英文劇本,擔任主角認真表演;

8歲,翻譯了3本英文小說,純英文對話無障礙;

9歲,給法國電影《小王子》配音,與導演馬克·奧斯本同遊故宮,對話毫不費力;

10歲,配音多部英文動畫,與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同台交流;

11歲,首次亮相巴黎時裝週,T台走秀毫不怯場;

12歲,自己完成芭比裙的設計,並用純英文展示設計理念,同年出演話劇《水中之書》女主角,與何炅搭檔飆戲;

13歲,參加國際鋼琴比賽,拿下5個一等獎。

可如此的成績斐然,還是逃不過“妖魔化”言論的攻擊。

02.

披著“爹媽”外衣的鍵盤俠

黃多多發布了一條競選視頻,內容片段全是她自導自演自製的,邏輯清晰、內容充實、表達流利,妥妥一枚高素質全能牛娃~

但在有些人眼中,人家生動自如的表情,是“擠眉弄眼、做作”;還原電影的場景,是“胡亂穿搭辣眼睛”;穿梭於異國街道的風情展示,是“成人化營銷和炫富”。

這些刺目的發言簡直讓人疑惑,承認別人家孩子的優秀,有這麼難嗎?

但詭異的是,對別人家優秀小孩的“爹味指教”,正是當下互聯網最盛行的風氣。

(解釋一下“爹味”:自以為是、對別人行事毫無邊界感地指手畫腳,以教訓的口氣動輒上綱上線、不停說教。)

顯而易見的,被“爹味指教”圍攻的重災區,就是星二代們。

王菲和李亞鵬的女兒李嫣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發布了幾張比基尼照片。

照片中的她自信陽光、青春靚麗,卻被“爹味網友”一通指責,“年紀輕輕就露胸博眼球,不學好!”。

這批人同樣“看不順眼”的,還有劉燁的兒子諾一喊麥、張亮的兒子天天早戀、李湘的女兒王詩齡穿了奢侈品牌…

在評論區對人家從頭到腳的點評和指教,認真到彷彿這是自己親娃一樣。

延伸閱讀  TVB台慶狗血之作,《美麗戰場》首集開播,三大槽點不值得推薦

而這千萬種批評的理由,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你不符合我對“正確”的認知,所以你是錯的。

這是什麼強盜邏輯?

而讓人無奈的是,現在這種邏輯真是無孔不入。

相關話題下總少不了一波又一波金句輸出,人人端出一副過來人的姿態,對別人的人生選擇妄加評論。

“考研太卷,早工作早掙錢。”

“女孩子就得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幹啥都不如進體制,宇宙的盡頭是考編。”

且不說現在大環境時刻變化,有些觀點已然不合時宜,哪怕是再亙古的真理,就一定適合每個人嗎?

而好笑的是,一旦你反駁一句某個人的觀點,人家一句話就能擋回來: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

多新鮮吶,莫非您是鹹菜成了精?

事實上,這些滿口人生大道理的人,不過是披著“爹媽”外衣的鍵盤俠罷了。

“知道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大概說的就是這種人。

他們也許正在一團亂麻的生活中掙扎,卻還是忍不住在別人的生活裡找點存在感。

其實話說回來,本著好心給他人一句建議本是無傷大雅,但錯就錯在不該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彷彿別人不聽勸就是不識好歹。

正如年輕人自己所說,我們需要的是指點,並不是指指點點。

03.

比起指教

我們更需要理解

這是個“道理盛行”的年代,信息駁雜且知識門檻空前放低。

於是本存在於網絡生態的“指教風”,卻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變本加厲起來。

很普遍的一個現像是,很多人不知從哪得一句“育兒經”,就把它當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然後看到別人家教育小孩時,就見縫插針地批評指教一番。

在知乎上就有這麼一個問題:“你會對別人的育兒方式指指點點嗎?”

一位答主@陳ne呀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給娃買了應季的醜橘吃,孩子很喜歡,娃的姑姑卻說:“孩子得吃進口的橙子才對身體好。”

給孩子買了一雙漂亮精緻的小皮鞋,親戚看到了說:“怎麼給孩子穿皮鞋?我們孩子從出生到現在都沒穿過,就只穿運動鞋,你趕緊別給孩子穿了。”

延伸閱讀  岳雲鵬: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會力挺郭德綱,感恩的心是沒有錯的

夫妻倆計劃帶孩子去動物園玩,又有親戚反對了:“去啥動物園啊?一點意義都沒有,一定要去三亞,得帶孩子看大海!”

給朋友分享一個帶娃出去玩的小視頻,因為催促孩子兩句“趕緊走”,朋友聽到了就說:“你對孩子說話真敷衍,怪不得你家孩子說話晚。”

看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簡直就是雞蛋裡頭挑骨頭。明明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何至於如此上綱上線?

但這種事,似乎每個寶爸寶媽都遇到過。

從前,對教育孩子指手畫腳的可能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但現在,指手畫腳這件事,幾乎人人可為。

我們必須承認,在面對一個具體問題、具體情境時,我們很容易依從自己過往的經驗嘗試處理。

但我們也要知道,任何問題的“共性”背後都有不可忽視的“個性”,這一點,在教育問題上最為明顯。

正因為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人格,每個家庭都有特殊的環境,每一對親子都有獨特的相處模式,所以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學習、可以藉鑑,但不存在任何一種教育經驗,是可以完全復刻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拿自己的觀點,去干涉甚至指責別人呢?

育兒這件事非常私人化,大方向合理的前提下,諸般變化皆依孔夫子的四字箴言——“因材施教”而定。

可能某種教育觀你不認同,但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這種時候,不如就收起那份想“指點”一下的心情吧。

在現在這個多元的社會裡,多一寸邊界,便少一分戾氣;多一點尊重,就少一些矛盾。

網絡世界裡如此,真實生活中亦然。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