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貸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裡是談古論今。
後台有很多朋友私我,說講下現在的買房問題。
那就用一個真實的案例,來開啟今天的話題吧。
2017年,河北燕郊,一位購房者在市場高點,以426萬的總價、貸款298萬買了自己的房子。
![]()
幾年後,他斷供了。
房子被迅速法拍,成交價僅240萬——
這意味著,他不僅賠光了百萬首付和幾年的月供,最後還倒欠了銀行幾十萬。
別看這是幾年前的新聞,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對房貸沒有概念。
大家對房貸的理解簡單粗暴——就是銀行借錢給我而已,卻對其本質充滿了認知缺陷。
我們先看下它的財務結構。
假設你貸款200萬,在高點時的利率下,總利息就超過200萬,這在數學上叫成本過半。
但銀行還有更騷的操作,叫利息前置。
你想啊,銀行最懂風險,它知道未來30年你的變數極大,所以它的風控模型,必須在風險最低的前10到15年,把最大頭的利潤,也就是利息,先收回來。
![]()
這就會讓你產生一個致命的心理效應:虛假所有權。
你以為你買了房,但拉長時間線看,在前10年,你對這套房子的產權份額,可能連20%都不到。
本質上,你只是一個向銀行預付了巨額租金、並承擔了全部資產下跌風險的高級租客。
這個模型利用了我們的一個認知缺陷——
我們通常都只是關注當下(每月的月供),而嚴重低估遙未來(利息成本和風險)。
你以為你在為自己奮鬥,但在模型來看,你只是在為銀行打工。
接下來,我們再把時間尺度拉到30年,你會發現一件更恐怖的事,叫周期錯配。
首先,是你的職業周期與債務週期的錯配。
全國人力資源的數據顯示,一個人的平均跳槽週期大概是3到5年。而30年,在產業經濟學上,意味著至少經歷2次大的產業周期更迭。
換句話說,你今天所在的高薪風口行業,15年後可能就會慘到低谷。用一個職業近3年的穩定性,去加30年的債務槓桿,期限嚴重錯配。
其次,是你的家庭生命週期與固定現金流的錯配。
30年,在社會學上意味著一代人的完整更迭。在這期間,一個家庭幾乎100%會遭遇生、老、病、死。而這些事件,都需要巨額、靈活的現金流來解決。
但你的房貸,卻是一項固定、剛性、毫無彈性的支出。
這就是用確定性的負債,去對抗不確定性的人生。
最後,是個人決策週期與資產價格週期的錯配。
所有資產的價格,都遵循美林時鐘那樣的周期律。而普通人一生中,能做出重大買房決策的窗口期,可能就那麼幾年。
也就是說,你很容易在周期的最高點,用盡一生的積蓄和負債,去接下一個30年的大盤。
聊到這,你可能就明白了,過去那套買房邏輯,為什麼現在玩不轉了。因為支撐它的3大底層假設,已經全部失效。
過去買房的決策,本質上是給個人加槓桿。
房價(相當於市盈率)在漲,你的工資收入(相當於每股收益)也在漲,雙重利好疊加,風險被完全掩蓋。
但現在,情況變了:
一、人口學假設,不靈了。
人口是所有經濟問題最底層的變量。這幾年,新生兒數量的曲線開始迅速掉頭向下,而它決定了未來房地市場的需求,很明顯未來存在著結構性的風險。
簡單說,買家少了。
![]()
二、經濟學假設,改變了。
我們的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切換到了中速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意味著,那個人人都能分享時代紅利、工資每年都大幅普漲的時代,結束了。
簡單說,買家沒錢了。
三、社會學假設,逆轉了。
過去,我們都活在一種明天會更好的節奏裡。而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一個現實:世界是周期的,人生更是波動的。我們開始從集體樂觀,轉向個人保守。
簡單說,買家意願也變低了。
當這3大底層假設都變了,房地市場和買房邏輯,自然也會跟著變。
現在的核心思路,是放棄進攻,轉向防禦。
這不是什麼理財技巧,這是生存法則。
一、構建財務冗餘。
嚴格執行月供不超過收入30%的鐵律。那多出來的部分,不是讓你消費的,而是你家的壓艙石,是你在驚濤駭浪中不至於傾覆的保證。
二、建立風險隔離。
你的應急儲備金,必須能覆蓋12個月以上的所有硬性開支。這就像你給自己的財務系統,裝上了一個斷路器,在遭遇失業、疾病等黑天鵝事件時,能瞬間切斷風險,保護你的核心資產不被強制清盤。
所以,不要再小看30年的房貸,
更不要再被丈母娘左右買房決策。
今時今日,你的目的不是去賭贏一個時代,
而是要確保自己,
不會在時代的轉折點,被無情清零。
【免責聲明】:
1、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