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曾經認為,時間的流逝速度是恆定的,無論何時何地,或者是處於哪種狀態,時間都會以相同的速度流逝,然而愛因斯坦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他在相對論中指出,時間的流逝速度並非恆定不變,而是與你的速度和你所處的引力場強度密切相關,你的速度越快,或者你身處的引力場越強,時間就過得越慢。
![]()
在這個理論剛被提出的時候,科學界普遍對此持懷疑態度,但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大量的實驗結果,卻表明了愛因斯坦是正確的。
時至今日,這個理論已經進入了實際應用階段,一個經典的應用就是我們經常會使用到的全球定位系統。
要知道全球定位系統依賴於在太空中運行的衛星,根據相對論,由於衛星在軌道上的運動,會造成其時間的流逝速度變慢,而由於衛星處於高空,受到的地球引力比地面小,其時間則會流逝得更快。
![]()
因為綜合計算下來,引力效應佔了主導,所以太空中衛星的時間流逝速度其實比地面更快一點,雖然這個差異極其微小,但對於需要精確定位的系統來講卻不可忽略。
所以科學家們必鬚根據相對論對衛星上的時鐘進行持續的時間校正,如果忽略這個校正,其定位結果每12小時就會累積約7米的偏差,也就無法做到精確定位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愛因斯坦是怎麼知道這一切的呢?答案就是:一個至今仍無法解釋的現象,讓愛因斯坦發現了時間的秘密。
這種現象可以描述為:無論在何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也就是每秒299792458米。
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對於真空中的一束光來講,無論你是處於靜止狀態,還是正在向著這束光運動,又或者是正在背著這束光運動,你測量到這束光的速度都是恆定的每秒299792458米。
![]()
可以看到,這種現像是極為反直覺的,然而這卻是理論和實驗得出的同一個結果,為什麼會這樣呢?很遺憾,對於這種現象,科學家至今仍無法解釋清楚。
不過愛因斯坦並沒有糾結於“為什麼”,而是直接將其作為一條基本公設,即相對論中的“光速不變原理”。
根據這個原理,既然光速是絕對的,那麼必定有其他東西是可變的,是什麼呢?愛因斯坦給出的答案是:時間。
為方便理解,我們可以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一種“光子鐘”,它由兩面互相的平行鏡子組成,一個光子在兩面鏡子之間垂直上下反射,由於其每次反射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因此可以用來作為計時單位(如下圖所示)。

現在我們取一個這樣的“光子鐘”,把它放在一艘飛船裡,然後讓這艘飛船飛起來,並相對於地面高速平移。
在這個場景中,如果在飛船裡觀測,那“光子鐘”裡的光子就只有垂直於鏡面的運動軌跡(如下圖所示)。
![]()
而如果在地面上觀測,由於飛船在高速平移,因此這個“光子鐘”裡的光子除了上下垂直運動以外,還會多出一個平移的運動,所以其運動軌跡就不再垂直於鏡面,而是變成了斜線(如下圖所示)。
![]()
根據勾股定理可知,這種斜線的長度肯定會大於兩面鏡子的垂直距離,而這也就意味著,在同一個計時單位裡,地面上的觀測者觀測到的光子,其運動距離會比飛船上的觀測者所觀測到的更長。
而根據“光速不變原理”,雖然光子的運動距離變長了,但在地面上的觀測者看來,其速度仍然是不變的,並不會疊加飛船本身的速度。
據此我們不難推導出,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在同一個計時單位裡,飛船里和地面上的觀測者所經歷的時間流逝速度不一樣,具體來講就是,在地面上的觀測者看來,飛船裡的時間流逝速度變慢了,並且飛船的速度越快,其時間流逝的速度就越慢。
那引力又是怎樣影響時間的呢?為方便理解,我們可以再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一個人坐在一艘全封閉的飛船裡,無法看到飛船外面的情況。
如果這艘飛船靜止在地球表面,那麼飛船裡的人就會感受到一種向下的力,這種力其實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地球引力。
但如果這艘飛船是在太空中,並沒有受到任何引力,而是正在以大約9.8米/平方秒的加速度(即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向上”加速飛行,那麼飛船裡的人也會感受到一種“向下”的力,這種力就是“慣性力”(注:“慣性力”是一種虛擬力,其本質其實是物體慣性的一種表現)。
![]()
愛因斯坦指出,在上述兩種場景中,如果這個人事先不知道外界情況,那他就無法區分自己感受到的是地球引力,還是飛船加速運動產生的“慣性力”,這就說明了,一個位於引力場中的參照係與一個具有加速度的參照係是等價的。
這就是相對論中的“等效原理”,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推導出,既然速度會影響時間流逝的速度,那引力同樣也可以,並且引力越強的地方,時間流逝得就越慢。
好的,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魅力科學君,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