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普京在莫斯科一家醫院慰問俄烏衝突中的受傷士兵時,拋出了讓美歐坐不住的消息。
俄軍已在10月28日成功完成“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試驗,而這距離他官宣“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試射成功,才剛過去兩天。
一周內兩款尖端戰略武器接連亮相,這波操作直接讓烏克蘭和美歐國家繃緊了神經。
“波塞冬”被外界叫做“核動力魚雷”,確實名不虛傳,這次試驗可不是小打小鬧,首次用助推發動機從潛艇發射,還成功啟動核動力系統持續航行,這可是實打實的大突破。
它全長24米,直徑1.8米,重量接近百噸,潛深能達到1000米,全球主流反潛系統最多探測到600米,這意味着它在深海里基本能實現“隱身”。
速度更不用說,200公里每小時的航速,現有攔截武器想攔住它,基本是白費功夫。
最受關注的還是威力,搭載的核彈頭當量相當於100枚廣島原子彈,不僅能直接摧毀目標,還能引發海嘯衝垮沿海城市,破壞力比俄現役“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還強。
看完深海的“波塞冬”,再看空中的“海燕”,同樣不簡單,這款導彈10月21日完成試射,10月26日普京正式官宣成功。
它的表現相當亮眼,飛行了1.4萬公里,續航時間長達15小時,中途還做了好幾次垂直和水平機動,反導系統想鎖定它難度極大。
“海燕”最核心的突破在核反應堆上,功率能跟核潛艇媲美,但體積卻縮小到千分之一,還能在幾秒內啟動。
理論上它的射程能到2萬公里,從俄境內發射,全球任何一個目標都能覆蓋。
俄軍方已經計劃好,2027年前完成列裝部署,到時候它就會成為實戰化的核動力巡航導彈。
深海+空中雙殺兩款武器到底有多能打
很多人可能覺得,俄怎麼突然拿出這麼兩款大殺器?其實它們早就有研發計劃。
2018年3月,普京在年度報告里就披露過這些尖端武器的研發方向,這次試射成功,只是計劃落地的關鍵一步。
個人覺得,俄選擇這個時間點官宣,絕對不是偶然,當下俄烏衝突正處於膠着狀態,俄軍稱在頓涅茨克、哈爾科夫地區包圍了萬名烏軍,前線打得難分難解。
而美歐對烏的軍事援助也出現分歧,部分歐洲國家因為能源危機和經濟壓力,援助意願已經沒那麼強烈。
這種時候亮出兩款戰略武器,無疑是在向外界傳遞信號,俄在戰略威懾上可沒閑着。
更重要的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反導網絡一直在擴張,在歐洲部署陸基“宙斯盾”系統,到處搞反導合作,這讓俄的戰略空間不斷被擠壓。
俄一直堅持非對稱制衡,既然常規軍力跟北約有差距,那就用尖端武器彌補。
“波塞冬”專攻深海突防,避開反導系統的陸上和空中攔截,“海燕”靠無限射程和機動能力,突破傳統反導防線,剛好戳中現有防禦體系的短板。
如此看來,這兩款武器更像是俄針對性打造的“破局利器”,俄這邊高調官宣,美歐和北約那邊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直接警告,這可能引發“水下軍備競賽”。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指責俄方違背核軍控精神,轉頭就宣布加速部署水下聲吶網絡,還在挪威增設反潛基地,同時對俄石油巨頭加了新制裁。
美英更是把跟蹤搭載“波塞冬”的潛艇當成反潛核心任務,可見這兩款武器確實戳到了他們的痛點。
一邊秀肌肉一邊談民用俄的戰略算盤怎麼打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專家說得很實在,這兩款武器模糊了核常界限,目前還沒有對應的國際管控機制,很容易引發戰略誤判。
不止美歐,很多國家都在擔心,這會讓全球軍備競賽的風險上升。
現在法國、英國已經在推進新型反潛系統,印度、以色列也在加強高超音速武器研發,連鎖反應已經開始顯現。
有意思的是,普京在披露這兩款武器時,還多次提到它們的民用潛力。
說“海燕”的反應堆可以用於北極能源開發和登月計劃,“波塞冬”的技術能幫着搞深海科考。
本來想,這會不會是俄在緩解外界壓力?但後來發現,國際社會對此大多持懷疑態度。
畢竟從現實來看,這些技術的核心價值還是軍事威懾,要轉化成民用,還有很多現實障礙要克服。
毫無疑問,這兩款新型武器的出現,給全球核軍控體系出了個大難題。
現有的核軍控條約,比如《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根本沒涵蓋核動力巡航導彈、無人潛航器這類裝備,管控空白很明顯。
而美俄之間的核軍控對話已經停滯很久,短期內想達成新的共識,怕是沒那麼容易。
個人覺得,俄一周內密集亮相兩款核動力戰略武器,本質上是俄烏衝突膠着和美俄戰略博弈的結果。
它既不是單純炫耀武力,也不是故意挑起軍備競賽,更多是俄在現有戰略格局下的自保選擇,這兩款武器確實改寫了傳統的戰略威懾格局,但也給全球安全穩定帶來了長期挑戰。
未來,想要避免軍備競賽升級,關鍵還是要靠美俄及相關各方重啟核軍控對話,通過制定規則管控新型武器的風險。
畢竟,全球安全不是靠一兩款尖端武器就能保障的,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