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搭載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發射前,總台央視記者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大廳專訪了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從神舟四號任務時初次進場的飛船工程師,到如今空間站階段天地往返運輸的負責人,何宇親歷了神舟飛船二十年的技術躍遷。
記者:每次發射的時候,我看到大家都在歡呼的時候,何總會坐在飛船的控制工作區域,一個人安靜地坐在那裡,當時在想什麼?還是在忙什麼?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何宇:這是我工作的需要,我是神舟飛船系統的總負責人,對神舟飛船後續的飛行狀態要負責。至於你說我表現得比較平靜,其實這也是一個工作的結果,當你把一切工作都做到位以後,在那個時候我覺得對成功還是有信心的。
發射大廳的飛船控制區,是何宇再熟悉不過的工作位置。不過,與二十年前相比,這個區域的工作崗位明顯精簡。這背後是測控通信技術的重大進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何宇:得益於技術進步。在更早的時候,我們的數據和北京的數據是隔離的,北京飛控的數據在這是看不到的,現在得益於技術的進步,我們在這邊能看到數據,能聽到北京指揮控制中心的調度音。
何宇說,通過自動化測試和遠程測試,現在可以實現機器自動發令、自動判讀,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何宇:我們飛船以前是一艘飛船進場,發射場測發工藝流程的周期大概是56天。到了空間站階段,一次任務要準備兩條船,這兩條船總共的周期是45天,比以前一條船的周期還要短。
二十年間 神舟飛船實現能力跨越式提升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是我國首艘採用3.5小時快速交會對接方案的載人飛船。從之前的2天到如今的3.5小時,從單次任務到批量生產,神舟飛船在二十年里實現了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何宇用三個“更”字,概括了飛船的這些變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何宇:速度更快,最早的交會對接的時間是兩天,神舟二十一號這次任務是3.5個小時。最早的返回時間是一天左右,神舟二十一號也具備3圈,大約5個小時就返回的這種能力,更快了。
除了天地往返的速度更快,飛船的生產速度也從過去一到兩年研製一艘,到現在具備一年執行兩次發射的批量生產能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何宇:能力更強,我們貨物上行的能力提升了20%,貨物下行能力相當於是以前的2倍,從載貨空間來說是以前的3倍,這樣可以有效支持空間站大量的科學實驗樣品下行,這也是咱們國家目前唯一一個具備返回地面的一個航天器。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何宇:飛行能力更強了,可以跟空間站所有的對接口進行交會對接,我們現在也具備了地面應急救援待命的能力,元器件的部組件、元器件自主可控的能力也更強。
“把工作做到極致”是航天人永遠的追求
從設計師到總指揮,何宇在神舟飛船上傾注了二十多年心血。身份在變,責任在變,但他說,有些東西始終未變。
何宇告訴記者,隨着職務的改變,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作為總指揮,不僅要管技術,還要負責試驗隊的全面工作。
記者:從一名飛船工程師,到主任設計師、副總師,到現在的總指揮,做工作的過程當中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變化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何宇:責任更大了。以前做設計師的時候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做到總指揮這個崗位的時候更是全面負責,管理上要負責,你比如說試驗隊的衣食住行都要管,技術上也得管。
記者: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二十一號都已經21艘飛船了,未來我們也知道正在進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研製,在新老交替的過程當中,我們的神舟飛船它們要承擔一種什麼樣的角色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 何宇:神舟飛船經過了將近30年打磨,我覺得是一艘好船,非常可靠。下一代載人飛船“夢舟”飛船正在研發之中,它的功能就會更加強大。講到新老交替,我想不變的應該還是實幹、創新,把工作做到極致,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個載人航天器,還是人命關天,這是不變的。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