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凌晨兩點的鄉鎮中學宿舍,鍵盤聲和嘆息聲交錯。26歲的數學老師李雨(化名)給一位自媒體作者寫私信求助。三年前,她以“人才引進”身份從北京211大學回到山西鄉鎮初中,如今卻被困在備課、公開課、非教學任務、成績排名的循環里。她說:我的課講得古板生硬,學生不喜歡聽,回回公開課講成渣渣,輪流挨領導批評;所帶班級一旦考差,就被施加各種壓力;各種非教學任務砸來,天天加班到深夜。

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

忍無可忍了,真想辭職走人!可是自己的應用數學專業除了考公只有考研,辭職考公,家裡貧窮沒有條件支持;在職考,沒有時間。她非常猶豫,求助到底該怎麼辦?

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

她的故事在網絡上掀起波瀾,並非因為情節獵奇,而是無數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個熬夜到脫髮的年輕教師,那個因為公開課總是講不好被當眾批評的職場新人,那個在“穩定編製”和“精神內耗”間撕裂的靈魂。

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

一位30年教齡的老教師在評論區寫道:“新人倒數不丟人,敢擔當班主任就是勇氣。”這句話撕開了教育體系里隱秘的規則:我們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師,卻忘了有人剛拿起教鞭,有人早已熟能生巧。

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

鄉鎮中學的圍牆內外是兩個世界。牆內是釘在成績排行榜上的紅黑數字,是領導“不留情面的指責”;牆外是父母電話里“好歹是個鐵飯碗”的安慰,是同齡人在城市打拚的光鮮朋友圈。當“人才引進”的光環褪去,剩下的是方言不通的孤獨、城鄉文化的落差,以及最致命的——自我價值的懷疑。一位同樣從一線城市返鄉的教師留言:“前半年每天想逃,後來發現逃到哪裡都是圍城。”

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

但圍城的縫隙里也有光。那位建議“多聽老教師課”的網友或許點破了破局的關鍵:教育不是孤軍奮戰。在某個被忽略的午後,李雨嘗試用學生喜歡的遊戲角色設計數學題,第一次聽到教室里的笑聲;某個沉默的學生悄悄塞給她一張紙條:“老師,你今天的裙子真好看。”這些瞬間像星火,雖不足以燎原,卻能讓一個人在黑暗裡多走一段路。

教師職業困境的本質,是從“教書匠”到“育人者”的轉型陣痛。當社會用“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道德枷鎖捆綁教師,學校用量化考核替代人性化成長空間,老師們們會感到壓力山大,且覺得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干與崗位無關的事。有位網友直言:“如果教師自己都活得像個考生,如何教會學生熱愛生活?”

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

評論區里交織的溫暖與尖銳,恰是當下教育生態的縮影。有人喊“堅持就是勝利”,有人說“換個賽道也能發光”,而更多人在追問:為什麼我們的教師培訓體系教會了知識傳遞,卻沒教會如何與不確定性共處?為什麼人才引進政策把人“引進來”,卻缺乏讓靈魂“紮下根”的土壤?

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

或許答案在學校細微的調整中:允許年輕教師課堂不完美,允許職業路徑蜿蜒曲折,允許一個人在摸索中成為教師,而非在標準答案里複製教書機器。就像某條高贊評論寫的:“教書是渡人,何嘗不是渡己?”

寫在最後

李雨老師的困境,是教育職場新人的典型遭遇。這種不是師範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沒有經過師範生的系統教育理論學習,沒有那幾個月實習,不知道如何當老師,能像這樣堅持3年,也算是具有很強的韌性。

她目前需要做的,不是糾結是否離職,而是堅定信心走下去。第一步是惡補教育理論、教材教法,跟着一位老教師學習如何將課講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再學習如何培優輔差,整體提高學生成績。至於非教學任務,學會和領導溝通,討價還價,減少行政事務工作量。相信李老師這樣的新人能儘快走出自我否定期,成長為一位好老師。

211畢業3年,鄉鎮女教師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還能逃去哪? -

(圖源網絡,侵聯刪)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