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碳”目標從願景走向實踐、綠色金融從指導意見變為國家戰略,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資源環境約束的現實挑戰,金融機構正經歷一場不斷深化的雙碳行動力大考。
“五篇大文章”確立了綠色金融在國家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2025年1月印發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設定了未來五年的具體目標。2025年10月1日施行的 《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5年版)》 統一了適用於各類綠色金融產品的界定標準,解決了標準不統一、跨產品認定差異的問題。
政策逐漸完善,開啟一場深刻變革,需要金融機構不只是提供“一攬子資金”,更要通過系統性、精準性、細緻性、全鏈條的綠色金融服務,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引擎。
對金融機構而言,這也是一場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機遇,誰能更早構建起綠色金融的系統能力,誰就更有可能在新一輪金融競爭中佔據制高點。
2025年南方周末金融業雙碳行動力調研的金融機構有52家(銀行34家、保險8家、證券10家),平均得分61。近八成機構分數較上年有所提升,22家機構增幅超過10分;得分超過80(百分制)的機構有7家,60分以上的有28家(較去年增加13家),農業銀行連續兩年領跑金融業雙碳行動力榜單。
組織變革:綠色金融逐漸成為貫穿上下的關鍵能力
《方案》要求深化綠色金融機制建設,金融機構只有完善綠色金融架構、建立制度和目標、規範程序和權責,才能進一步將外部約束內化為核心組織能力,系統性地將資金引至低風險、低碳領域。
調研發現,有86%的金融機構頒布了綠色金融相關的制度文件,包括戰略規劃、實施方案、業務要求等,38%的機構在高管層設置綠色金融委員會,統籌規劃和管理綠色金融工作,另外44%的機構成立綠色金融領導小組或者綠色金融部門,牽頭開展綠色金融工作。
責任落實方面,65%的機構公布了短期或中期的綠色金融發展任務或行動方案,83%的機構將綠色金融納入機構考核,其中35%的金融機構明確將綠色金融指標納入高管人員績效評價體系,評價結果與薪酬直接掛鈎。
能力建設方面,83%的機構面向管理層和員工開展綠色金融相關培訓,加強配套知識的供給,其中37%的機構開發了綠色金融、esg管理等專項課程,定期開展培訓。值得注意的是,建設銀行制定了《綠色金融人才庫建設方案》,明確綠色金融研究管理、產品創新、數字化建設和esg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路線圖。
綠色低碳轉型正在重塑金融業的風險圖譜、資產定價邏輯,要求金融機構建立一套新的風險篩選和預警系統。調研顯示,54%的機構制定了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管理制度,將esg 管理要求納入風險管理體系;90%的機構着手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其中37%的機構建立氣候壓力測算模型,分析不同壓力情景、不同行業面臨的風險情景。
在綠色金融風險管理中,數據並非簡單的輔助工具,不僅能夠解決人工管理效率低、標準不統一的問題,還能夠實現穿透式風險管理,提前預警各類“漂綠”風險,為綠色金融創造價值保駕護航。調研機構中75%強化對綠色金融數據質量的統計和管理,44%的金融機構建立了統計制度和數字化系統,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角色升級:從提供資金到構建綠色金融綜合服務生態
2025年11月,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要“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經濟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綠色金融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選項,而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和水平的關鍵配置。
數據顯示,中國綠色貸款餘額已從2017年的不足9萬億元,升至2024年的超過36萬億元,增速遠超整體貸款增速。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2024年的綠色貸款餘額超過萬億。哈爾濱銀行、微眾銀行的綠色貸款餘額增速最快,達到251%、83%。
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則從2016年的2018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6833億元,年均增長16.5%。中信建投、申萬宏源、中信證券、廣發證券2024年的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超過500億。
截至2024年年末,中國綠色保險保費收入達3331億元,提供風險保障超330萬億元,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平安、中國人壽、陽光保險的綠色保險保障金額已超過萬億。
規模擴張的同時,金融機構也在嘗試超越單向的資金輸送,通過綠色信貸、債券、保險、基金、碳金融等多元化工具組合,為產業轉型升級、綠色技術創新、生態項目建設提供覆蓋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促進綠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
積極介入傳統行業的轉型進程。2024年中國化石能源消費仍佔80%,低碳轉型必須包含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和升級。77%的調研機構面向鋼鐵、水泥、化工、建築等企業提供針對性的金融產品。郵儲銀行在煤炭大省山西試點設立“轉型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制定《轉型貸款業務指引》;貴州銀行制定《貴州銀行轉型金融框架》,以碳排放量下降認定轉型客戶的標準,明確了激勵和監督要求,防範“假轉型”風險。
36%的金融機構開發了可持續發展掛鈎貸/債、減碳貸等金融產品,將利率與多種綠色指標(企業碳評級結果、碳減排額度、水循環利用率、綜合能耗、綠色木材認證比例等)相結合,助力傳統產業實現低碳升級。
上海農商銀行攜手中國太保,向澎博鈦白髮放全國首筆化工行業轉型金融貸款4100萬元,將貸款利率與其鈦白粉生產轉型績效目標掛鈎,中國太保為澎博鈦白提供適合於轉型金融的保險保障,成為銀行與保險機構在轉型金融領域的首次跨界合作。
有力地支持綠色新興產業發展。80%的金融機構面向綠色產業開發了針對性的金融工具和服務,在光伏、風電、儲能等新能源產業之外,還關注氫能、碳捕集、生物降解等新技術。
中國銀行為國內首個150萬噸/年燃煤電廠的二氧化碳捕集項目授信2.40億元,項目年捕集量相當於植樹近1300萬棵。蘇州銀行為專註綠色氫能製取解決方案的科創企業提供了1000萬元“科貸通”貸款,支持其全球首套大產氫量電解水設備的研發和擴產。
杭州銀行則加強對新能源產業鏈的綜合服務,為光伏龍頭企業產業鏈上游的240餘家代理商提供全流程線上化融資,最小融資金額僅641元,讓金融“活水”滴灌到產業鏈末梢。
證券機構通過股權融資、保薦ipo等方式支持綠色產業的壯大發展。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助力永興股份登陸上交所主板,募集資金24.3億元用於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該公司是廣州市垃圾焚燒發電的唯一投資運營主體,日處理產能超3.2萬噸。
保險行業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安全墊”。2024年中國太保為清潔能源產業提供風險保障超20萬億元,承保風電項目5400個、光伏項目1.7萬餘個。
金融機構還在嘗試將綠色產業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中信銀行創新“統借統還”模式,為越秀新能源農村戶用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5.45 億元貸款,惠及近 5萬戶農民。
探索生態價值向金融資產轉化。71%的金融機構針對生態產業、生態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開發了金融產品和服務,領先機構開始與企業合作,探索將生態價值市場化的模式,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50%的金融機構根據森林、草原、海洋碳匯的特點,開發了“碳匯質押貸款”“碳匯保險”“生態信用貸”等產品。重慶銀行以重慶開州盛山植物園的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作為質押物,首期發放貸款100萬元,用於豐富植被種類。重慶市頒發的《重慶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指南(試行)》為衡量生態產品價值提供了技術標準,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對盛山植物園2023年gep的測算價值為1809萬元,成為gep質押的依據。
調研的保險機構中有5家開發了碳匯保險產品。中國太保、中國人壽實現了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碳匯保險全覆蓋,並在多地落地全國首單各類碳匯保險。由於碳匯測算難、成本高,採用指數能夠降低測算的難度、保障一定的公正性。太平財險落地全國首單海水養殖海洋碳匯指數保險,人壽財險落地全國首單海洋碳匯指數保險,助力海洋經濟的發展。
拓展碳金融相關配套服務。20%的金融機構圍繞碳市場,開發以碳配額、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等碳資產為核心的融資、交易和風險管理工具。興業銀行與“中碳登”合作開發了“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現貨抵質押價格指數”,並落地全國首筆與該指數掛鈎的貸款。浦發銀行落地深圳市首筆“ccer掛鈎貸”,創建碳資產價值評估體系,為項目開發和盤活碳資產提供資金。
中信建投開展碳回購、碳交易等業務,為控排企業提供更多元化的碳資產管理工具,在上海、湖北等地方碳市場開展碳配額雙邊報價和交易,提升碳市場交易的活躍度。中國太保則推出碳資產損失類保險、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保證保險等產品,在上海落地首單碳普惠碳資產損失保險,降低光伏企業因意外天氣損壞導致的碳資產損失。
豐富綠色消費的應用場景。50%的金融機構開發了綠色消費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主要體現在綠色出行支持(公交地鐵出行、積分兌換)、新能源汽車消費支持(與車企合作分期優惠)、個人碳賬戶體系建設(生活繳費、碳積分、碳減排記錄)、綠色建築與家裝支持(綠色家裝貸款、綠色住房按揭),以及開展多種綠色社區活動等。
30%的金融機構面向消費者和員工開發了個人碳賬戶,利用信用卡、app等產品記錄用戶衣、食、住、行的綠色消費行為,通過公益捐贈、權益兌換、折扣優惠等激勵方式,讓個人低碳行為變得可記錄、可衡量、可獎勵,提升了用戶的參與感。
金融機構也以自身為平台,與更多相關方開展合作,共同拓展綠色消費生態。其中,中信銀行以“中信碳賬戶”為基礎,搭建了“綠·信·匯”低碳生態平台,入駐企業27家,覆蓋綠色新能源、綠色出行、 綠色回收、綠色閱讀、綠色餐飲等19個場景,攜手行業合作夥伴建設綠色消費體系,開展多種“綠色消費”主題活動, 參與用戶超3800萬人次。
自身減排:做推動綠色轉型的知行合一者
金融機構在推動綠色金融時,需要引導甚至評判客戶的綠色行為,如果一家機構自身辦公浪費、數據中心能耗大、網點沒有環保意識,它向一家製造企業提供投融資並提出綠色要求時,其可信度和說服力將受到影響。
《方案》要求金融機構在降低資產組合碳排放的同時,有序開展碳核算工作、推進自身的綠色低碳運營。調研機構中,興業證券、微眾銀行已連續三年實現運營碳中和,52%的機構制定了運營減碳相關的行動方案或規劃,較上年提升17%,7家機構公布了自身運營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在減排行動上,63%的機構實現運營範圍碳排放強度下降;54%的機構披露了範圍三的排放數據,盤查範圍涉及員工差旅、購買商品、處理污水等。在辦公環節,52%的機構開展綠色網點、綠色營業廳建設。中國銀行推動39棟主要辦公大樓實現碳中和,建成57家“綠色建設標杆網點”,人保財險廈門集美支公司成為國內保險業首家“碳中和網點”。
金融業的減碳影響雖在國民經濟部門的碳排放總量中佔比很小,卻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和示範效應。
儘管綠色金融在規模和創新上已駛入快車道,前行之路仍面臨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深化”、從“資金提供”到“生態建設”的嚴峻挑戰。下一程的決勝關鍵,在於能否超越簡單的規模比拼,將單點創新推廣至更多領域,構建一個精準識別、高效配置、有效駕馭風險的現代綠色金融體系,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至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細枝末節中。
南方周末研究員 康華
責編 孫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