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瞭望|渝歐將“製造”出怎樣的火花

當萊茵河畔的氫燃料技術,運用到長江之濱的新能源汽車上,這段跨越歐亞大陸的“製造”相遇,勢必將碰撞出令人期待的火花。

11月18日—19日,歐洲先進制造企業重慶行活動舉行。在產業合作會上,28個項目進行現場簽約,簽約金額達975.5億元。這份頗具含金量的合作成果說明,渝歐之間的“製造”火花正凌空升起。

從點對點締結友好城市,到德國企業重慶行,再到整個歐洲先進制造企業結伴來渝合作投資,工業革命發源地與中國“製造重鎮”之間,充滿着想象空間和發展未來。

重慶瞭望|渝歐將“製造”出怎樣的火花 -

▲11月19日,歐洲先進制造企業重慶行產業合作會在渝州賓館舉行。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重慶瞭望|渝歐將“製造”出怎樣的火花 -

為什麼是重慶與歐洲?

從地理上看,重慶與歐洲相隔很遠,但從經貿上看,重慶與歐洲又離得很“近”——歐盟是重慶第二大貿易夥伴,2024年重慶對歐盟貿易額達981.9億元,其中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89.7%;同年,中歐班列(成渝)年度開行量超5700列,佔全國開行總量的三分之一。亮眼的數據背後,渝歐之間能跨越山海相遇,是產業的深度關聯與文明的交流互鑒。

新老相遇,時代所需。歐洲憑藉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長期以來是全球重要的工業中心,在高端機械製造、汽車製造、大飛機製造、精細化工、芯片研發等領域保持着強大市場競爭力。重慶作為製造業重鎮,力量也不遑多讓,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和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2024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已提升至8912億元。

當前,工業革命4.0浪潮席捲全球,世界製造業格局正在重塑。一邊是工業革命策源地,一邊是中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當新老相遇,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產業火花,不僅將惠及渝歐雙方,也將為全球製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互利共贏是經濟合作的基礎,渝歐之間能點燃“製造”火花,根本就在於此。以“歐洲技術+重慶製造”為例,德國威巴克公司早在2017年就赴渝布局汽車減震器相關產業,其零部件產品適配長安、賽力斯等重慶整車企業的生產需求。類似的互利共贏,還體現在“歐洲技術+市場拓展”“歐洲關鍵部件+重慶系統集成”“歐洲工業軟件平台+重慶產業場景應用”等多個方面。

此次雙方簽約項目量多、質優、面廣,待項目落地後,渝歐之間的“製造”火花,勢必會閃耀出產業高效協同的“星火”,擦出需求與產能相遇、技術與市場相融的“亮光”,進一步在互利共贏中形成體量更大、影響更深的產業合作。

人文助力,暢通發展。人文交流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它能消除認知偏差和文化隔閡,讓合作更順暢。近年來,重慶與歐洲在教育、文化藝術、城市文明對話等人文領域往來密切,開展了瑞士學子“巴渝美食文化之旅”、中法文化遺產交流音樂會、“古城新韻·重慶對話雅典”等一系列人文活動。

這些人文交流架起文明互鑒的橋樑,以人文之火讓“製造”火花更加閃亮。以法國ISTEC高等精英商學院-重慶中心為例,它通過培養既熟悉歐洲製造業先進管理體系,又了解重慶製造業實際需求的人才,為渝歐“製造”的火花添柴加薪。此次簽約後,更廣泛的產業合作將帶動更全面的人文交流,最終形成“以製造促人文、以人文潤製造”的良性循環。

重慶瞭望|渝歐將“製造”出怎樣的火花 -

▲2024年7月2日,沙坪壩區重慶鐵路口岸場站監管場地內,上千輛賽力斯新能源汽車整齊排列。通過查驗後,它們將被出口到歐洲等地。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重慶瞭望|渝歐將“製造”出怎樣的火花 -

對歐洲來說,加強與重慶製造業合作可以拓展市場空間、推動產業升級。比如,歐洲車企可藉助重慶在新能源汽車電池、車聯網等領域的產業配套,完善自身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短板。

而對重慶而言,渝歐之間燃起的“製造”火花,則可以補強一個鏈條、推動一次轉型、優化一條通道。

補強一個鏈條。一個完整的鏈條,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目前,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向好,正向萬億級邁進。但在許多細分產業領域,重慶製造業仍存在鏈條斷裂、上游薄弱且配套不足等問題,亟須補強。

近年來,歐洲製造業企業憑藉技術優勢,在高端裝備製造、氫能產業生態、軌道交通、汽車零部件等方面補強了重慶產業鏈短板。此次活動發布了《重慶市產業高質量發展機遇清單》和《重慶市“四鏈融合”應用場景清單》,補鏈路徑更加清晰,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製造、先進材料、智慧醫療、綠色低碳、低空經濟等產業鏈有望得到進一步補強,並進一步推動“四鏈”融合。

推動一次轉型。製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是全球行業趨勢,也是重慶響應國家戰略、破解自身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在“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的頂層設計帶動下,重慶製造向“新”而行。2024年,重慶累計建成1096個數字化車間和183個智能工廠,新培育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7個,啟動培育未來工廠23個。

但創新沒有盡頭,轉型不能止步。隨着此次多個合作項目的逐步落地,歐洲企業在數據合理化應用、保護隱私、防止壟斷,以及“雙元制”人才培養、終身學習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將進一步提升重慶製造業的“畝均效益”,推動產業系統化轉型。

優化一條通道。中歐班列(成渝)是重慶連接歐洲的物流大動脈,對重慶製造業至關重要。但目前,大動脈存在地緣政治不穩、沿線標準不一、返程貨源失衡等障礙。比如,中國和歐洲多數國家採用1435毫米標準軌,而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採用1520毫米寬軌,這使得班列換裝時間增加。

隨着此次合作面的擴大,必然會使得班列次數增加,進而倒逼班列各受益方進一步凝聚共識、消除分歧,在利益一體化中解決各項軟硬障礙,讓通道更好地連接東西方市場,融合東西方文明。對重慶而言,也會因為通道的優化而獲益,進一步擴大市場。

重慶瞭望|渝歐將“製造”出怎樣的火花 -

▲7月9日,重慶團結村車站,滿載通訊設備、汽車零配件等貨物的中歐班列(成渝)南通道特快班列緩緩駛出。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面對當下世界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大背景,渝歐製造業合作從一城一國擴大為一城17國。“國際朋友圈”越擴越大的背後,是重慶堅定開放、持續開放的決心,也是中歐通過互利合作增加世界經濟確定性的默契選擇。

製造是重慶的“家底”,也是歐洲的一張名片。從蒸汽的轟鳴到齒輪的咬合,從金屬的切割到機械的撞擊,從電路的集成到數據的運用,“製造”的火花跨越時空,在萊茵河畔與長江之濱同時閃耀,見證着工業革命策源地與“製造新貴”跨越歐亞大陸的合作與友誼。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王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