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周刊|破解“小馬拉大車” 重慶為基層“瘦身”為治理“加油”

紅岩周刊|破解“小馬拉大車” 重慶為基層“瘦身”為治理“加油” -

近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召開。會議強調,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是攻堅戰、持久戰,要圍繞當前發展大局來推進工作,奔着問題去、盯着問題改。隨後,市委召開常委會,研究部署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等工作。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也是政策落地的“神經末梢”。然而長期以來,“小馬拉大車”的困局、文山會海的積弊、多頭檢查重複檢查,讓基層幹部疲於應付,消耗了本應用於服務群眾的寶貴精力。如何破解這一治理難題?重慶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以權責重構為核心,推動基層減負從“物理壓縮”走向“化學增效”。

從萬盛經開區的“權責清單”到北碚區的“會議智管”,再到巴南區的“反向評價”,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會議少了、檢查少了、責任清了,更是一種治理理念的深刻轉變——讓基層從“被動接盤”轉向“主動治理”,從“忙於應付”回歸“服務本位”。

責任狀”變了,“共同體”強了——

從“層層加碼”到“權責對等”

紅岩周刊|破解“小馬拉大車” 重慶為基層“瘦身”為治理“加油” -

▲基層幹部減負了,創造力更多釋放出來。圖為10月27日,萬盛經開區東林街道清溪橋社區開展重陽節敬老主題活動。通訊員 王瀘州 攝/視覺重慶

曾經,萬盛經開區東林街道辦事處曾祥東主任的柜子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責任狀”。“最多那年,有18份。”他一邊翻着台賬本,一邊搖頭苦笑。“環保達標、安全生產都要街道‘兜底’。我們一沒執法權,二沒專業人,怎麼兜?”

那時的基層,像個“萬能接盤俠”。權責模糊,任務層層轉嫁,街道幹部整天忙於協調、填表、開會,真正走進群眾的時間,反而少了。

轉機,來自一張“清單”。

“不能再這麼糊裡糊塗地下任務了。”針對權責邊界模糊的痛點,萬盛經開區紀工委監察室錨定“權責對等”核心,牽頭聯合相關部門,依託現有政務數據平台搭建“屬地權責大數據管理模塊”,推動建立“屬地事項責任清單”制度。

他們搭建起一個“屬地權責大數據管理模塊”——名字有點技術,作用卻很實在:把市場監管、生態環保、應急管理等12個重點領域、89項事項,誰主辦、誰配合、怎麼辦、多久辦完、辦不好怎麼追責,統統列得明明白白。

基層幹部點開政務系統,一目了然。“就像有了導航,該走怎樣的流程,每個環節該哪個部門負責都清清楚楚。”區紀委相關人士說,從技術層面堵住責任轉嫁漏洞。

光有清單還不夠,為確保清單落地,區紀工委監察室依託該模塊同步開展“權責對等”專項監督,通過大數據比對責任狀台賬126份、分析基層幹部走訪反饋數據230條、復盤事項辦理流程89件,精準鎖定部門轉嫁責任問題23起,撤銷“消防安全屬地全兜底”“企業合規性審查由街道牽頭”等不合理責任狀8類。

監督推動下,成效立竿見影:企業環保檢測職責明確劃歸區生態環境局後,鎮街僅負責日常巡查和信息上報,相關問題整改效率從平均20天壓縮至5天,提升幅度達75%;2025年上半年,通過大數據統計,全區基層“推諉扯皮”投訴量降至6件,同比下降89%,基層幹部得以從煩瑣協調中解脫。

責任清了,人解放了,基層的創造力也回來了。

區紀工委監察室依託“屬地權責大數據管理模塊”,督導基層創新協同治理模式。東林街道“黨建引領·N力量賦能”治理模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區紀工委監察室通過模塊實時監測基層事項辦理數據,精準發現跨部門協同堵點,推動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整合轄區內區屬部門派駐機構、國有企業、物業公司、退休黨員志願者等12類“N力量”,建立“權責清單+資源清單+需求清單”三單對接機制,形成“網格發現—社區吹哨—街道協調—部門報到”的閉環流程。

今年8月,東林街道清溪橋社區網格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轄區老工礦片區3棟居民樓因地下管網老化出現污水倒灌,影響120餘戶居民生活。

網格員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至社區,社區通過政務系統提交協調申請,街道依託“屬地權責大數據管理模塊”快速匹配責任主體——區城管局負責管網改造施工,區住建局協調施工保障,街道承擔群眾溝通和秩序維護職責。

不到1小時,區城管局工作人員抵達現場勘查;3天內,施工方案完成公示並獲居民認可;15天內,老化管網全部更換完畢。“以前這種事,跑斷腿也未必能這麼快解決。現在有了大數據賦能,責任清、流程順,問題解決又快又好!”清溪橋社區黨委書記雷長會深有感觸地說。

截至目前,在區紀工委監察室的監督推動和大數據賦能下,東林街道通過“N力量賦能”模式累計解決老舊小區電梯加裝、停車位規劃等民生實事127件,跨部門協同事項佔比達68%。今年以來,全區鎮街與職能部門通過大數據模塊協同辦結旅遊基礎設施完善、礦山生態環境整治等重點事項156件,平均辦理耗時從12天壓縮至4.5天,群眾滿意度達96%。

基層不該是責任的“終點站”,而應是治理的“發動機”。

如今,在大數據賦能下,萬盛經開區基層減負成效顯著,基層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得到全面提振。下一步,將繼續深化大數據監督與智慧社區平台的融合,推動基層減負從“物理變化”走向“化學反應”,讓幹部有更多時間走進群眾、服務群眾。

會議精簡了,政策落實快了——

從“層層開”到“合併開”

此前,北碚區“會議智管”後台電子屏幕彈出一條預警提示:“檢測到‘黨員教育培訓會’與‘新興領域黨建部署會’參會人員很多是重合的,議題存在交叉,建議合併召開。”

值班同志收到信息,迅速查看大數據分析報告後發現,這兩場會原本分別安排在周三上午和下午,參會人員基本是同一批社區書記和黨務幹部。

於是,值班同志迅速將“議題存在交叉,建議合併召開”的建議轉給了辦會單位。

“以前這種會一般是分頭開,現在系統直接提示可以合併,省時省力。”辦會單位的負責人查看系統分析報告後,很快調整方案,將兩個會議合併為一場綜合性黨建工作會議。

結果,原本需要兩個半天、幾十人連續參會的安排,壓縮為一場會議。參會人員不再來回奔波,會議內容也更聚焦、更務實。

“會議智管”,是北碚區自主研發的一款數字化辦會監管平台。它的誕生,源於基層幹部“忙於辦會、疲於奔會”的真實痛點。

過去,北碚區在紀檢監督和巡察中發現,不少單位存在“會議重疊、內容重複、人員重合”的問題。有的幹部一天趕兩三場會,落實工作的時間就很少。

“能不能用技術手段,把會議‘管’起來?”北碚區開始探索用數字化的方式,為會議“瘦身”、為基層“減負”。

於是,“會議智管”系統應運而生。

平台設置了“會議資料全過程管理”模塊。會議通知、材料上傳、參會回執、簽到等,全部線上完成。參會人員可以提前看材料、提前做準備,開會時間大大壓縮。

更智能的是,系統內置了AI算法模型,能自動比對會議主題和參會人員數據,抓取“多頭通知、重複參會”等情況,及時發出預警。

比如,同一批人、同一類內容,系統會提示“建議合併”;會議規模超標,系統會亮“黃燈”;會議數量超出年度計劃,系統會顯示“紅色預警”。

過去,基層幹部最怕“臨時會”“重複會”。現在,會議從“人跑會”變成了“會找人”。

通過“渝快政”數字工作台,各單位一鍵接收會議精神和工作任務,線上反饋辦理情況。系統還會自動跟蹤:誰沒及時簽收、哪些任務臨近期限、是否存在延誤風險……一旦發現問題,立即發出提醒。

“以前開會布置任務,回頭就忘了誰負責、啥時候交。現在全程留痕、自動提醒,落實效率高多了。”一位鎮街幹部這樣說。

平台還與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數據打通。系統能智能分析各部門、各鎮街的日常會議和貫徹落實情況,精準找出工作中的熱點、難點,評估落實效果,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為了從根本上控制會議數量,北碚區還建立了“三色預警”機制。

每年初,各部門上報年度會議計劃。系統根據計劃數,實時監測會議召開情況:會議數未達到計劃80%,顯示綠色;超過80%未達100%,顯示黃色;超過100%,顯示紅色。

北碚區紀委監委通過這個系統,動態監督各級單位開會情況。對“超量、超開、超時”且達到一定比例的單位,進行通報約談。

“以前開會隨意性大,現在有了‘紅黃綠’三色燈,誰也不敢隨便加會、超會。”一位部門負責人坦言。

數據最有說服力。自2024年下半年“會議智管”系統在全區推廣以來,會議數量同比減少25%;“一把手”參會次數同比減少15%;會議時長平均縮短30%;會議材料印製成本下降80%以上。

更重要的是,幹部的時間被釋放出來,更多地投入到一線工作和群眾服務中。

“現在開會少了、短了、精了,我們有更多時間下社區、跑現場,解決問題更及時了。”一名街道分管負責人笑着說。

目前,該應用已在“渝快政”App上線,全市各區縣均已投入使用。“以一域服務全局”,這套為基層減負的智慧辦會模式,正在更大範圍內發揮效應。

檢查督查少了,跑腿辦事多了——

從“多頭檢查”到“嚴控數量”

“上個月主管部門反饋了5個問題,針對性很強,我們很快就整改完了。”近日,談到現在的人居環境整治檢查,巴南區石灘鎮產業發展崗幹部彭行軍高興地說,“這項檢查的方式轉變了,頻次也大幅度減少,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我們的工作壓力。”

之前的人居環境整治檢查讓彭行軍疲於應付。“以前,上頭一來檢查人居環境整治,動輒反饋幾十上百條疑似問題,針對性不強,真正通過整改達到理想效果的寥寥無幾,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現場核實等瑣事上。”彭行軍說。

過去,在巴南區,人居環境整治檢查由主管部門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現在改為主管部門相關人員拍攝記錄突出問題,再上傳至基層治理系統,反饋到鎮街整改,極大減輕基層負擔。

這個改變得益於“基層反向評價機制”。

針對基層減負工作,巴南區紀委監委建立基層反向評價機制,定期向各鎮街、村(社區)發送二維碼,邀請基層幹部以不記名方式向區紀委監委直接掃碼反饋區級各部門單位一段時間內為基層減負的實際成效和存在問題。

今年1月,區紀委監委收到23個鎮街1200餘名黨員幹部的評價反饋。針對這批評價反饋,區紀委監委詳細梳理分析後發現好評1項、差評4項。

“好評為‘違規下放事權事項問題得到根本糾治’,經過前期治理,區級部門不得隨意向基層攤派下放應由本部門本單位開展的工作事項,4項差評則集中在部分單位督查檢查次數較多、考核較多等方面。”巴南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在督查檢查方面,基層反向評價的問題集中在檢查次數多、檢查隨意性大以及重複檢查上。

以人居環境督查檢查為例,有基層幹部反映,主管部門安排第三方機構每個月都要到村(社區)檢查,發現一處問題就提交一張圖片給所屬鎮街,一場檢查下來,少則兩三百張圖,多則四五百張圖。

“核實並處理這些圖片反映的問題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絕大部分又是常見問題,比如哪裡有幾袋垃圾未清理,哪裡有一塊宣傳展板陳舊沒有更換等等。”一名經歷過的幹部說,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對待這些常見問題,正常情況下,他們會分輕重緩急處理,但由於檢查反饋問題多、整改時間緊,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他們不得不停下其他工作抽出時間和精力先去處理,耽擱了為群眾辦理更重要事情的時間。

靶向監督,系統施治。巴南區紀委監委一邊將基層幹部的反向評價匯總情況交相關紀檢監察室,督促涉及部門立行立改,另一邊就存在的問題及時向區委報告,推動各部門單位落實基層減負主體責任,在全區層面上制定《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存在差距問題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形成5方面21條整改措施。

在督查檢查事項方面,由區委督查辦等單位牽頭,嚴控對基層督查檢查考核總量,嚴格執行計劃備案管理制度,除應急類的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等工作特殊性較強的督查檢查事項外,其餘督查檢查事項全部以計劃形式報區委督查辦審核,經區委、區政府審定後,形成全區督查檢查年度計劃總清單,未納入總清單的,原則上不得擅自開展;對確因臨時需要,但在計劃外的督查檢查事項,實行“一事一報”,經批准後方可實施。

在區紀委監委督促下,區委督查辦每月下旬收集下月全區計劃外督查檢查事項,並整合職能相似、時間相近或對象為同一單位的事項,統籌組織跨部門聯合督查檢查,於下月初統一發布,有關基層單位未收到區委督查辦發布涉及本單位的督查檢查事項可不予受理。前不久,就有一區級部門因未提前報備,擅自開展某項工作檢查,被叫停並責令整改。

今年以來,巴南區已將30餘個區級部門單位牽頭開展的29項督查檢查事項納入總清單,並嚴格執行“不在部門文件、領導講話等中設定考核事項”的規定,指導相關部門及時撤回、修改相關文件6份。

為推動基層減負,巴南區紀委監委還督促相關部門將違反基層減負相關規定的事例納入區委常委會定期通報,截至目前,已通報16期、查找問題41個。同時,堅持查辦案件是最有力度的監督,今年以來,區紀委監委共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29件33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24人,並強化案件通報,提升震懾效應,推動基層減負進一步見到實效。

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周尤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