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 ——唐淚
香港四大天王。
崛起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
封王的成因,來自四人在香港樂壇幾乎不分軒輊的影響力。
人手皆持單碟銷量破四白金的成績。
將同期其他歌手遠遠拋下。
從個人風格而論。
張學友是典型的傳統實力派唱將。
郭富城外形和舞步皆堪無雙,更領先一步紅遍亞洲。
劉德華是唯一歌影均衡的大明星。
黎明以深情和傳統港風為依憑。
而當這種各擅勝場,被巧妙定義為隱含“組合”意味的“四大天王”。
其威力就被放大至不可思議。
尤其各自擁躉無數。
從年代情況分析。
天王擁躉的年齡構成應以七零後和八零後為主體,也兼及部分六零後、九零後甚或有零零後。
所以佔比極大的活躍群體,大多數都已經年過不惑。
但那場從九十年代就開始的“戰爭”。
卻依舊沒有停歇。
甚至因為網絡年代的便捷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話題其實不外乎專業、商業乃及顏值等外延概念。
比如有張學友擁躉如是說,除了張學友,其他三王不配談唱功。
有劉德華擁躉言,除了劉德華,其他三王沒人氣也沒票房。
再者黎明擁躉會講,黎天王只是淡泊名利,不然哪裡“輪得到”郭天王后期稱雄。
也有部分郭富城擁躉據理力爭。
這種言論上的爭執。
或是另一種形式的“人老心不老”。
其實也是“四大天王”實力與影響力超群的一種象徵。
畢竟他們已經跨越了三十年時光。
話題還能不糊。
就足堪明證。
而從理性的層面來講。
無論是專業的討論,還是商業價值的求證,甚至是五官顏值的對比,其實都全無問題。
作為一個資深且慣見四大天王年代爭端的人。
各種言論早已爛熟於胸。
比如張學友擁躉張口就是,唱功第一、演技第一;劉德華擁躉必談四大之首、傳唱度、台灣唱片銷量和累積票房成績;黎明擁躉熱衷最帥天王、慈善天王和廣告天王;郭富城擁躉則顯得內向許多,常見的是一個無可辯駁的“舞台之王”。
但實際上“有問題”的是這些問題嗎?
並不是。
任何話題,皆可論證。
此前連續寫下過三篇文字。一篇是《港娛:偶像傳奇,劉德華與“天王首座”》,第二篇是《港娛:一唱三十七年,張學友可堪“領銜”王座? 》,第三篇名為《港娛:被低估的天王,郭富城與另一維度的“天王之首”》。
將各人的特點和優勝之處進行了一個大致的剖析。
純觀察和思考結果,不打算說服任何人。
但起碼來講,是基於事實基礎上的延展結論。
有人曾留言說,能不能試著再續寫一篇基於黎明視角的文章?
這個問題可以斟酌。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鮮少見到有理性探討的情況出現。
而大多數言論是怎樣的?
簡單點形容,不懂思考、用喜好替代標準和胡攪蠻纏。
在此不做羅列,因為列出來必然被判定為負面言論,也毫無意義。
但一個絕大多數人“年過四十”的群體。
有這樣一部分人,完全沒有任何邏輯和理性可言,整天熱衷於“打嘴仗”。
甚至可稱“無所不用其極”。
小號流、臥底和無間道,種種行事不一而足。
可稱“廢物中年”。
這是一個很可悲的現實。
與智者交談,與勇者為伍。
才是正道。
在此重申,文字的意義,在於思考與表達。
四大天王的議題還將繼續。
歡迎任何理性的四大擁躉,也歡迎任何異議。
以理性為基,萬事皆可明辨。
但請拒絕“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