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剛重啟採購美國大豆,巴西大豆就主動降價了

2025年10月底,中美貿易那點事兒又鬧出新動靜。中國這邊剛鬆口,說要重新開始買美國的大豆,結果巴西那邊的大豆價格立馬就往下掉。這不是巧合,背後是全球大豆供應鏈的連鎖反應。

從今年年初開始,中美關係有點緊張,美國那邊特朗普上台後,關稅政策搞得風生水起。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得買上億噸來餵豬、做油啥的。結果呢,從5月份起,中國干脆不從美國買大豆了,轉頭全靠南美,尤其是巴西和阿根廷

數據上看,1月到9月,中國從巴西進口了6370萬噸大豆,比去年同期多2.4%,從阿根廷進口290萬噸,漲了31.8%。這可是創紀錄的水平。美國呢? 9月份進口量直接歸零,這是自2018年以來頭一回進口跌到零。

為啥這樣?美國大豆價格因為關稅和貿易壁壘,競爭力不行。中國買家算賬,發現巴西貨更便宜,質量也不賴。巴西大豆蛋白含量高,適合中國飼料需求。加上巴西今年產量大,預計出口1.02億噸,破了2023年的紀錄。

中國企業像中糧啥的,簽了大單,巴西農民樂壞了,價格從3月份起一路漲,從每噸580刀爬到650刀,漲幅12%。美國農民倒霉了,庫存堆積3億蒲式耳,庫銷比6.9%,價格跌到谷底,芝加哥期貨從年初高點掉下來不少。

10月下旬,亞太經合組織峰會要開,中美高層碰頭。特朗普公開說,中國同意恢復買美國農產品,包括大豆。消息一出,市場炸鍋。芝加哥大豆期貨從10月上旬低點反彈,累計漲超100美分,單日拉升60-70美分。

為什麼這麼敏感?因為中國需求是美國大豆出口的彈性來源。之前出口訂單節奏慢,現在一恢復,庫存消化有望加速,價格瞄準1100美分,甚至1200美分如果單產下調。

10月29日,貿易消息說,中糧集團買了三批美國大豆,總120萬噸。新季作物,年底前交貨。次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確認,中國承諾本季剩下來的時間買1200萬噸,未來三年每年至少2500萬噸。這筆單子價值數百億刀,直接給美國農民解圍。農團歡迎,說這是有意義的進步。之前中國買美國大豆佔30%,去年出口13億刀,現在恢復,能緩解不少壓力。

但市場不傻,大家保持謹慎。歷史上類似承諾落空過幾次,這次看規模、節奏和執行條款。首批訂單通過私營貿易商,西海岸港口船期。峰會後,中國又加四船,25萬噸。特朗普團隊強調,這是貿易協議的一部分,還在談關稅減免。農進步網報導,市場等USDA單產調整和南美天氣數據,來判斷反彈持久性。

中國轉向美國的消息一傳開,巴西大豆報價就開始鬆動。 10月28日,馬托格羅索州現貨跌1.14%,新季播種進度60.05%。供應預期足,賣家開始讓步。之前巴西對美國有溢價優勢,現在市場押注中國分流需求,貼水和現貨承壓。數據上看,12月船期美國西海岸到岸完稅3936元/噸,巴西4042元/噸,美國便宜100元。到明年2月,巴西可能降到3726元/噸,性價比反轉。

為什麼巴西降價這麼快?因為中國採購重心一變,巴西出口壓力小,但舊作庫存有限。在美國訂單沒全落地前,降價是鈍化的,買賣方博弈。假設中國不拋巴西單子,巴西還能穩住。但現實是,聽到中國買五船美國貨的同時,買七船巴西貨,12月交付。巴西這時候重返市場,價格跑不上去。

全球格局看,南美產能牛。巴西新作產量預期1.6億噸,期末庫存3300-3700萬噸,全球貿易占比58%。阿根廷復產,供應寬鬆。中長期,中國買美國1200-1500萬噸,只是短期修情緒,不會動供需中樞。

中國國內庫存高,主要港口950萬噸,近三年頂峰。 11月到港970萬噸,12月700萬噸,1月500萬噸,巴西佔70%。油廠壓榨虧損,沒大拉庫存的勁頭,用基差鎖定和套保穩現金流。

飼料養殖端,根據豆粕玉米價差,動態點價。金融玩家圍繞談判節點、採購落地、單產和天氣,做區間交易。上限1100-1200美分,下限南美壓制。巴西人聳肩,說這是季節貿易,中國12月和1月需要,美國填空,但重疊巴西收穫季,出口增長放緩。

產業鏈調整中。貿易商分散船期,對沖窗口縮風險。壓榨企業提周轉率,減長周期持貨。 X帖說,美國得和巴西阿根廷低價競爭,就算恢復到貿易戰前水平,也得降價。中國偏好巴西高蛋白大豆,加分。美國農民希望峰會後解圍,但巴西已建基礎設施,中國投資南美多年,不會輕易全轉回。

這事兒就是供應鏈的蝴蝶效應。中國一變採購,全球價差重估。美國反彈,巴西回落。短期美國出口窗打開,但南美定價權在路上。到明年初,南美集中上市,巴西低成本重掌大局。中國採購節奏定修復速度,各方管節奏和價差,平衡機會風險。

分享你的喜愛